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反对以法残民,主张以义制法

《淮南子》:反对以法残民,主张以义制法

【摘要】:“世治则小人守政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法弗能禁也”[75],《淮南子》认为,统治者在政治上不应片面强调“法”之施用,而是要着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从根本上确保其能良善而“守政”,不“为奸”而犯法。对秦始皇的用“法”之失,《淮南子》与陆贾、贾谊和晁错等人一样,都深为痛斥,认为这种法治实践无“义”可言,只是“察于刀笔之迹,而不知治乱之本也”。

“世治则小人守政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法弗能禁也”[75],《淮南子》认为,统治者在政治上不应片面强调“法”之施用,而是要着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从根本上确保其能良善而“守政”,不“为奸”而犯法。始皇之政却极力于兼并,唯君欲是从,造成“或人葅子,利不足也”的消极结果,在此情势下,秦始皇非但不改弦易辙,兴民所利,反而用“法”日益刻深,严酷压制民众,最终以“商鞅之法亡秦”,其自身也因“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对秦始皇的用“法”之失,《淮南子》与陆贾贾谊晁错等人一样,都深为痛斥,认为这种法治实践无“义”可言,只是“察于刀笔之迹,而不知治乱之本也”。在《淮南子》看来,“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因此“法之生也,以辅仁义”,[76]而始皇之“法”却与之相悖,“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其结果必然是“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77]“乱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禁而诛不敢。民困于三责,则饰智而诈上,犯邪而干免。故虽峭法严刑,不能禁其奸”,通过反思秦始皇在治国上的用“法”之弊,《淮南子》明确主张:“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78],“府吏守法,君子制义,法而无义,亦府吏也,不足以为政”,试图警醒西汉统治者,促其鉴秦之失,能在政治发展中教化为先、以“义”制法,充实“法”的正义内涵,做到“法令察而不苛”,发挥其有利于民众生存、国家发展的积极性。(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