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对秦始皇法家实践的批判及其对西汉统治者的建言

淮南子对秦始皇法家实践的批判及其对西汉统治者的建言

【摘要】:“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68],《淮南子》认为秦始皇的法家治国实践,即是如此。因此,《淮南子》认为西汉统治者应以始皇为鉴,始终不忘秦政的“民本”之失,在“得民之与失民也”[74]中选择前者,夯实王朝统治所需的正义性基础,推动其走向良政善治。

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商鞅支解,李斯车裂。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故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淮南子》认为秦王朝的政治命运是“树怨者无报德”的必然结果,为君者如秦始皇,为臣者如商鞅、李斯,在治国实践上都是醉心兼并,任法残民,而无法“足本”以“安民”,让民众得以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68],《淮南子》认为秦始皇的法家治国实践,即是如此。正因“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槁,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当此之时,忠谏者谓之不祥,而道仁义者谓之狂”,最终促发“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69]农民大起义,导致秦王朝在始皇暴政的历史延续中自取灭亡。对秦王朝这种悲剧性的政治发展,《淮南子》立足黄老,深刻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70],贬斥秦始皇的功利政治。而且,《淮南子》还着眼儒家,认为秦之失天下,也因其无“义”,故而“逮至高皇帝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71],西汉王朝能取秦而代之。可见,“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72]在《淮南子》看来,“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73],秦始皇却与此相反,其虽能“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但在治国上却无法“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最终同桀纣、楚灵王一样,在“外内搔动,百姓罢敝”中身丧国亡。因此,《淮南子》认为西汉统治者应以始皇为鉴,始终不忘秦政的“民本”之失,在“得民之与失民也”[74]中选择前者,夯实王朝统治所需的正义性基础,推动其走向良政善治。(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