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始皇之政的深刻批判,《淮南子》不仅着眼于秦法在“治术”上的工具化歧误,而且从黄老和儒家出发,反思法家“治道”的根本局限。正是基于以上的“治道”反思,《淮南子》明确指出:“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闻而世传者也”[56],将秦始皇所信奉的法家化“治道”,贬低为工具层次的“权”“术”,指斥其并非“治之大本”。......
2023-11-16
“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商鞅支解,李斯车裂。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故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淮南子》认为秦王朝的政治命运是“树怨者无报德”的必然结果,为君者如秦始皇,为臣者如商鞅、李斯,在治国实践上都是醉心兼并,任法残民,而无法“足本”以“安民”,让民众得以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68],《淮南子》认为秦始皇的法家治国实践,即是如此。正因“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槁,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当此之时,忠谏者谓之不祥,而道仁义者谓之狂”,最终促发“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69]的农民大起义,导致秦王朝在始皇暴政的历史延续中自取灭亡。对秦王朝这种悲剧性的政治发展,《淮南子》立足黄老,深刻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70],贬斥秦始皇的功利政治。而且,《淮南子》还着眼儒家,认为秦之失天下,也因其无“义”,故而“逮至高皇帝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71],西汉王朝能取秦而代之。可见,“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72]在《淮南子》看来,“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73],秦始皇却与此相反,其虽能“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但在治国上却无法“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最终同桀纣、楚灵王一样,在“外内搔动,百姓罢敝”中身丧国亡。因此,《淮南子》认为西汉统治者应以始皇为鉴,始终不忘秦政的“民本”之失,在“得民之与失民也”[74]中选择前者,夯实王朝统治所需的正义性基础,推动其走向良政善治。(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对始皇之政的深刻批判,《淮南子》不仅着眼于秦法在“治术”上的工具化歧误,而且从黄老和儒家出发,反思法家“治道”的根本局限。正是基于以上的“治道”反思,《淮南子》明确指出:“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闻而世传者也”[56],将秦始皇所信奉的法家化“治道”,贬低为工具层次的“权”“术”,指斥其并非“治之大本”。......
2023-11-16
作为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理论总结之作,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所撰著的《淮南子》一书,对秦穆公史事便有着较多论述,而且从道、儒立场出发,对其进行了时代化的新阐释,以此丰富自身治国思想的政治内涵。《淮南子》这种对秦穆公史事的深切关注,在汉代思想家中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秦政治文化”对汉代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复杂的历史影响。......
2023-11-16
哲学既然以思想为自身的内容和反思的对象,那么它的批判性就不是仅仅指向常识,而且也指向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对其进行“思想前提批判”。对思想前提的默认,使思想前提对我们形成思想起到一种“强制性”的作用。作为对“思想”进行反思的哲学,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思想进行“前提批判”。这就是所谓思想前提的批判。......
2023-11-20
(一)官学易学《易》又作《周易》,关于《周易》的得名,说法很多,首先关于“周”字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一说“周”为周密、周遍之义。而班固则主要以长安经学立于官学的易学为立论依据,所以有以上分歧。《易经》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2023-11-28
基于这种认识,《淮南子》在论及管仲时,多有颂扬,表达出由衷的推崇之意,甚至以“圣人”称之,认为其兴盛齐国的政治成就堪为“霸功”。换言之,正因为桓、管之间“上下同心,君臣辑睦”,所以才能促使齐国率先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达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巅峰。......
2023-11-16
但秦始皇的治国实践却并非如此。“秦王之时,或人葅子,利不足也”[10],《淮南子》认为,始皇统治期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非但无法实现“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的社会发展,反而造成“或人葅子”的消极结果,这只能是“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的“末世之政”。......
2023-11-16
(三)经学与长安文学经学对长安文学发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儒学的独尊,很多文学家本身就是当时有名的经学之士。经学家与政治家看重礼乐的教化作用,更看重的是他的经世致用作用,在汉代经学家的眼里,礼乐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汉代的辞赋学家则用赋的形式,记述了长安经学中礼的实践及其自己对礼的作用的看法。......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