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

《淮南子》: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

【摘要】:《淮南子》强调:“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61],但在其看来,秦始皇的治国实践恰与此相反。这种反思同样具有多重的政治内涵,既涉及具体的“治术”“君道”,也关系根本的“治道”,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反映出《淮南子》对秦始皇的特殊重视,以及对其治国之失深为借鉴的强烈意识。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57],《淮南子》作为道家论著,在政治上反对统治者事必躬亲、有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应“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58],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能善于“听治”。“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59],《淮南子》认为,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上只需明察善听、因循任下,便能让群臣各司其职、自负其责,而不必事无巨细,强力有为。因此,“厌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尊君也”[60],统治者应“无事”而自尊,不越俎代庖,干涉臣职。《淮南子》强调:“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61],但在其看来,秦始皇的治国实践恰与此相反。秦始皇并不懂得“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62]的为君之道,在政治上权力欲惊人,“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63],凡事都要躬亲独断。对此,《淮南子》深为批判:“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覆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认为始皇为君,虽勤于政事,但根本上昧于君道,无益于治。“人无为则治,有为则伤”[64],在《淮南子》看来,秦始皇的法家治国实践,急于力治,功利太甚,其结果必然是“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棁而狎犬也。乱乃逾甚”[65]。显而易见,对秦始皇的这种君道反思,《淮南子》受到汉初陆贾的思想影响,后者就曾深切指出:“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66]

要之,对秦始皇及其治国实践,《淮南子》从黄老、儒家出发,不仅是严厉批判,更是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同样具有多重的政治内涵,既涉及具体的“治术”“君道”,也关系根本的“治道”,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反映出《淮南子》对秦始皇的特殊重视,以及对其治国之失深为借鉴的强烈意识。(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