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理论总结之作,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所撰著的《淮南子》一书,对秦穆公史事便有着较多论述,而且从道、儒立场出发,对其进行了时代化的新阐释,以此丰富自身治国思想的政治内涵。《淮南子》这种对秦穆公史事的深切关注,在汉代思想家中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秦政治文化”对汉代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复杂的历史影响。......
2023-11-16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15],《淮南子》认为凡是历史上的贤良之臣,都深知“为政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16]的治国道理,能辅佐统治者施行利民之善政,从中获取人心,巩固王朝的统治根基,如“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17]。但是,在《淮南子》看来,秦始皇所用之臣,与此背道而驰。“秦任李斯、赵高而亡”,虽然李斯在秦汉历史上可谓“能臣”,甚至被汉高祖刘邦看作是“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的“忠臣”,但作为“千古一相”,“奋时务而要始皇”的李斯,在现实政治中“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只知“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18],加剧了秦王朝的残民暴政。也正因其实乃重己之私的功利之臣,无法矫君之失,所以才会在始皇病故之际“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致使秦王朝积弊难返,沦于速亡。同李斯相比,赵高更是等而下之,不仅“以诈立胡亥”[19],而且得势之后,“颛国主断”[20],“以峻文决罪于内”,滥杀秦臣及宗室,严刑残民,造成“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21]的政治恶果,以致秦王朝后期“政治日乱,盗贼满山”[22]。由此,《淮南子》深刻指出:“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而“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23],言外之意,认为秦始皇的政治功业虽大,但根本上昧于王朝治乱之道,难成“圣主”贤君。“故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秦始皇也因其所用之臣、所施之政,无法“布德施惠”于百姓,所以只能积怨于民,难逃“兼吞天下而亡”[24]的悲惨结局。在此意义上,《淮南子》实际认为,始皇治国之失,首要在唯求功利,所用非贤。(www.chuimin.cn)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作为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理论总结之作,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所撰著的《淮南子》一书,对秦穆公史事便有着较多论述,而且从道、儒立场出发,对其进行了时代化的新阐释,以此丰富自身治国思想的政治内涵。《淮南子》这种对秦穆公史事的深切关注,在汉代思想家中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秦政治文化”对汉代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复杂的历史影响。......
2023-11-16
赵东进回厂后,脑子里经常浮现着信用石后桃花溪旁浣纱情景。来到桃花坪,只见春风拂拂,桃花盛开,溪水流淌,但溪石上仍然杳无人影。东进这才看清桃花丛中,跳出的正是春桃,脑中像触电一样,闪过一个念头:果然她躲在这里!春桃微红着脸,嗔怒地说:“莫瞎说,我是刚好与他在信用石后碰到的!”当整个桃花坪只剩下东进与春桃时,万籁俱静,大地只听见桃花偶而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2023-07-04
《淮南子》对秦政治文化有着深入的历史汲取,这突出表现在其对秦穆公、秦始皇的思想认识上。这种截然相反的政治态度,既使《淮南子》对秦穆公、秦始皇的阐释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也使二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形象。从中可知,在政治用人上,《淮南子》认为秦穆公、秦始皇实际上高下有别,二者之间存在着“圣主”与“不肖主”的根本差异。......
2023-11-16
“府吏守法,君子制义,法而无义,亦府吏也,不足以为政”[32],《淮南子》坚持认为,法律的制定与施行都应利于民众,合乎道义,而非相反。[36]从中可见,《淮南子》对秦始皇的法治实践的局限性,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政治反思,理性认识到:“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若就此而论,秦始皇及其后继者,都可谓是“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的“贪主暴君”。......
2023-11-16
室町幕府统治无方,导致德政暴动爆发。德政暴动提出的口号是“均贫富”。足利义政当上征夷大将军后,德政暴动就爆发了。德政暴动爆发的原因是室町幕府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导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这样,德政暴动在京都爆发,波及奈良及日本全国。室町幕府推出的德政根本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社会更加动荡。其中,赤松政则的士兵在平定暴动时最卖力。史书中找不到足利义政对暴动采取的措施,这说明室町幕府已经丧失了实权。......
2023-08-17
《淮南子》认为,如君主之贵,仍需“心知规而师傅谕导”,似孔子之贤,也要“学鼓琴于师襄”,方能“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23]。《淮南子》甚至认为“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24]。[25]正因为如此,《淮南子》强调:“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认为只有得到名师指点,学习者才能“励节亢高,以绝世俗”[26]。如果说“明师”是学习者良好的外部条件,那么淡泊宁静、珍惜时间则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
2023-11-16
三秦王政对韩非的思念秦王政为招纳天下贤士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以致于达到了思贤如渴的程度。秦王对韩非的渴望,便是其中的典型事例之一。然而韩王没有采纳韩非的意见,使韩非空怀报国之心。连日来,秦王政多次翻阅韩非的书简,读其文而思见其人。韩非到达秦都咸阳,受到秦王政的盛情接待。秦王政渴望韩非能成为自己的智囊,更多地为秦国出谋划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秦王对韩非的态度已有所冷淡。......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