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南子》思想史论:齐桓公的政治见识和才干

《淮南子》思想史论:齐桓公的政治见识和才干

【摘要】:在春秋前期的齐国史上,桓公得位不易,经由激烈的权位斗争后,方才获得君主之位。换言之,如无齐桓公自身内在的忧勤意识和事功志愿,齐国政治日后也无法实现管仲为相、变法强国的积极发展,更遑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5]的历史兴盛。基于此,在《淮南子》看来,“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9],齐国政治之所以在春秋前期崛起和兴盛,这与桓公自身英明杰出的政治见识及才干密不可分。

春秋前期的齐国史上,桓公得位不易,经由激烈的权位斗争后,方才获得君主之位。但桓公成为齐王后,并未因权势的骤得而放纵私欲,相反在政治上怀有抱负,“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试图在“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绝如线”[4]中有所作为,成就霸业。出于这种强烈的政治志向,齐桓公在早期的政治发展中励精图治,时以任贤臣、得民心为急务,力求振兴齐国、匡扶周室。换言之,如无齐桓公自身内在的忧勤意识和事功志愿,齐国政治日后也无法实现管仲为相、变法强国的积极发展,更遑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5]历史兴盛。因此,“有国者多矣,而齐桓、晋文独名”[6],《淮南子》认为齐桓公与晋文公虽然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上存在差异,但都具有“贤君”之才,能在现实的政治发展中审时度势,有效推动各自国家的迅速发展,“昔齐桓公合诸侯以乘车,退诛于国以斧钺;晋文公合诸侯以革车,退行于国以礼义。桓公前柔而后刚,文公前刚而后柔。然而令行乎天下,权制诸侯钧者,审于势之变也”[7]。不仅如此,“故齐桓公亡汶阳之田而霸,智伯兼三晋之地而亡”,《淮南子》认为齐桓公在政治上还能不“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8],表现出可贵的远见卓识。基于此,在《淮南子》看来,“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9],齐国政治之所以在春秋前期崛起和兴盛,这与桓公自身英明杰出的政治见识及才干密不可分。(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