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对农业生产的现实发展,不仅具有政治的、社会经济的认识,更有农业发展自身的认识,这是其农业思想的基本内涵所在。......
2023-11-16
《淮南子》论管,立足于黄老思想,这在西汉前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部王者之书,《淮南子》尤重“治道”探索,注重对先秦政治史的反思与总结,试图从中寻求西汉王朝的善治之路。在《淮南子》看来,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代表着春秋时期齐国政治的历史辉煌,煊赫一时,其成功经验极为值得镜鉴。因此,《淮南子》论管,重在以黄老政治精神,肯定和称扬管仲安民兴齐的“贤相”才能,而非苛求其为道德化的“圣人”,这同先秦儒、法家之论管既有所同,也有所异。
从孔子以来,儒家在政治上强调“礼治”与“德治”,认为统治者应修身为本,守礼为要,能推动王朝发展走向理想的仁义政治。因此,在评价现实中的政治人物时,儒家时常以“礼”“德”论之,虽重视其实际的政治才干与成就,但却易于求全责备,追求道德完善,对管仲而言,即是如此。
一方面,儒家对管仲的政治才干与功绩都有着积极评价。孔子曾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甚至以“仁”论管,赞扬“(管仲)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33]孟子亦言:“管仲以其君霸”,“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34]与孔、孟相近,荀子认为:“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35],“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36],对管仲在齐国政治中的特殊作用及地位同样给予高度肯定。
但另一方面,基于“礼治”与“德治”思想,儒家对管仲又有所指责和批评,认为其虽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与儒家之“圣人”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弟子问及管仲时,孔子慨叹:“管仲之器小哉”,认为:“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7],批评管仲修身有失、违反礼制。在孟子眼中,管仲虽是齐国之能臣,受到桓公信用,但仍非其所理想的政治家,所以当面对公孙丑之问:“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时,孟子反问道:“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38]同孟子相较,荀子对管仲的批评更为直接,认为:“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39],因此虽然“齐之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但却并非如“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40]。更有甚者,荀子站在儒家仁义立场上,明言:“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41]。可见,对管仲的历史评价,先秦儒家存在着双重性,既基本肯定其尊君强齐的政治才能与成就,但又认为其政治实践缺乏儒家礼、仁的内涵,无法成为儒家化的理想政治家。
不同于儒家的思想认识,法家对管仲则表现出极大推重,强调其政治实践的事功性,且并不以道德礼制进行苛责。“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42],韩非认为,管仲之所以会“束缚”而受辱,实乃根由于“君不明也”。“昔者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正因为桓公能慧眼识人,任用管仲以治齐,所以最终才能“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43],成为齐国史上的贤明之君。而且,“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由此种法家思想出发,韩非甚至将“管仲之所以治齐”与“商君之所以强秦也”并提,认为管仲是“有术者之为人臣也”,能在政治上“得效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国者也”。[44]在很大程度上,管仲之于韩非,已被视为理想的法家化政治家,能“明於霸王之术,察於治强之数,而不以牵於世俗之言”,最终促使桓公“立为五霸主,九合诸候,一匡天下”。[45]与此相反,韩非激烈批评儒家所重之“伯夷叔齐”,认为:“若此臣,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46],根本无法同管仲相比。
《淮南子》论“管”,和儒、法两家都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若就相同而言,对管仲佐桓公、兴齐国、合诸侯、匡天下的政治功绩,《淮南子》与儒、法家皆持积极肯定的历史态度,认为管仲确实极具治国之雄才,确为政治伟人。但《淮南子》与后者的差异也显而易见。一方面,不同于儒家,《淮南子》基于黄老道家,论“管”重在“求治”之功,并不以礼、仁政治来要求和衡量。而且,《淮南子》明确认为管仲是“贤相”,其治齐实践甚可为师法。另一方面,也异于法家,《淮南子》没有将管仲视为法家化的政治家,并不突显其政治实践所具有的法术内涵,更不会将其与商鞅相较。在《淮南子》看来,“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47],正因商鞅治秦不顾民众所需,蔑视民力,只知任法滥刑,所以才会导致“令苛者民乱”,“商鞅立法而支解”[48]的悲剧性结果。《淮南子》认为管仲根本不同于商鞅,“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如果说管仲治齐,值得借鉴的是积极经验,那商鞅治秦则完全相反,只是“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49]的历史教训。也就是说,《淮南子》始终认为,管仲兴齐具有内在的政治正义性,能推动齐国政治获得民众支持,走向良性发展,故“齐国遵其政,常彊于诸侯”[50],而商鞅治秦,残民为务,其政治发展必然难以长久。
综上所论,作为“汉初政治思想的理论总结”,《淮南子》“采择各家学说,集黄老道论之大成”[51],试图以此为基础,反思与总结先秦政治史上管仲兴齐的成功经验,从中探求西汉王朝理想之“治道”,进而推动其稳定发展,实现强盛。在《淮南子》而言,管仲不仅与百里奚、子产等一样都是治国之能臣,“贤相”之楷模,而且也与孔子、墨子等相仿,称得上是忧天下之患,兴天下之利的“圣人”。因此,管仲兴齐的政治实践及经验,十分值得西汉王朝借鉴和取法,而管仲之类的政治家,也尤需西汉统治者去发现、赏识和信用。应该说,《淮南子》对管仲这种由衷的肯定和推崇,既表现出自身兴治汉政的强烈意识,也再次凸显出后者在先秦政治史上的重要影响。而且《淮南子》基于黄老道家的论“管”之言,在秦汉思想史上独具特色,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重新审思历史上“中国最大之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之巨子”[52]的管仲,当能有所裨益。
【注释】
[1]初稿发表于《管子学刊》,2013年第4期。收入本书时文字内容有修订。
[2]《淮南子集释·要略》,第1454页。
[3]《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62页。
[4]《史记·管晏列传第二》,第2132~2133页。
[5]《论语汇校集释·宪问第十四》,第1280页。
[6]《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62页。
[7]《淮南子集释·修务》,第1319页。
[8]《淮南子集释·说林》,第1222页。
[9]《淮南子集释·道应》,第905页。
[10]《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62页。
[11]《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
[12]《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
[13]《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64页。
[14]同上,第672页。
[15]《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18页。
[16]《淮南子集释·缪称》,第740页。
[17]同上,第726~727页。
[18]《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10页。
[19]《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2页。
[20]《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2页。
[21]《淮南子集释·道应》,第901页。
[22]《淮南子集释·要略》,第1460页。
[23]同上,第1437页。(www.chuimin.cn)
[24]《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62页。
[25]同上,第961~967页。
[26]《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8页。
[27]同上,第1409页。
[28]《淮南子集释·修务》,第1320页。
[29]《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80页。
[30]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齐语第六》,中华书局,2002年,第223页。
[31]《史记·管晏列传第二》,第2132页。
[32]《论语汇校集释·宪问第十四》,第1273页。
[33]同上,第1250页。
[34]《孟子正义·公孙丑章句上》,载《诸子集成》(第1册),第103~104页。
[35]《荀子简释·仲尼》,第72页。
[36]《荀子简释·君子》,第341页。
[37]《论语汇校集释·八佾第》,第276~284页。
[38]《孟子正义·公孙丑章句上》,载《诸子集成》(第1册),第102页。
[39]《荀子简释·王制》,第103页。
[40]《荀子简释·臣道》,第176页。
[41]《荀子简释·大略》,第374页。
[42]《韩非子集解·难言第三》,第22页。
[43]《韩非子集解·十过第十》,第73~74页。
[44]《韩非子集解·奸劫弑臣第十四》,第99页。
[45]同上,第105页。
[46]同上,第106页。
[47]《淮南子集释·览冥》,第498页。
[48]《淮南子集释·缪称》,第752页。
[49]《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55页。
[50]《史记·管晏列传第二》,第2134页。
[51]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第333页。
[52]梁启超:《管子评传》,载《诸子集成》(第5册),上海书店,1986年,第1页。
有关道治天下 《淮南子》思想史论 下的文章
总之,在人、水关系上,《淮南子》强调“因”而治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顺应“水之性”,能“以水为资”,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积极影响,形成水为人用、人水相谐的理想状态。应该说,这种在水思想上对“因”的重视,在《淮南子》而言,并非偶然。......
2023-11-16
虽然在学习观上,《淮南子》与《法言》具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需看到二者之间的思想差异更为显著。由此,《法言》提出“铸人”之说。其二,从学习内容而言,《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一定差异。《淮南子》主张人们应以《诗》《书》为本,“六艺”为学。显然,《淮南子》说的“圣人之学”绝非儒家所指,与《法言》截然有别。同《淮南子》相较,《法言》还表现出“学无止境”的可贵精神。......
2023-11-16
在《淮南子》看来,齐桓公晚年的政治失误,实质上是重蹈商纣王的覆辙,与其早期的成功之道截然相悖。尽管《淮南子》论齐桓公并不系统,但“桓公晚年之失”,对其而言,却并非单纯的历史事件,而是具有深厚的政治文化蕴涵,实际上成为其深思王朝政治兴亡规律的重要命题之一。......
2023-11-16
二则《淮南子》虽然认为人类实践能对林木生长发挥积极影响,但始终强调“因天地之自然”,“因”木性以树林,反对不顾林木生长习性,任意移植、拔高的主观化行为。与自然意识相适应,《淮南子》在林业思想上还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意识,强调“万物群生,润于草木”,认为林业环境与自然动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有机联系,这成为其生态意蕴的重要内涵。......
2023-11-16
而当利玛窦向晚明士林陈述西方的伦理思想时,他并没有站在宗教神学的立场上,《交友论》所呈现的思想虽表现出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但中间也不存在着斥佛合儒的问题。这种显而易见的差异,利玛窦无疑是很快意识到的。这些事实,毫无疑问地迫使利玛窦指导自己从事传教事业的客观理性,要走附儒斥佛的路子,要强调儒家的非宗教性质。......
2024-01-09
中、日战后,知勇营不足恃,始裁减绿营兵额,以所省之饷,于勇营之外,挑选精壮,加饷重练,叫做练军。民国成立,兵制略与清同。(四)试略述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兵制之异点。(五)民兵制度始于何时?(八)试述宋、元、明、清四代兵制之大概。凡此均可见当时出兵之法与井田制度有深切的关系。羽林初名建章营,后又取从军死事者之子孙,养于羽林,教以五兵,名曰羽林孤儿——即世袭兵之始。......
2023-08-17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刘爱敏:《〈淮南子〉道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孙以楷等:《安徽两淮道家九子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谢清果:《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年。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谷中信一著,孙佩霞译:《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