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似乎是一个宿命论者。其实,孔子并不相信命运,他说:“为仁由己。”他认为命运是没有的,时机往往决定人的一生。《韩诗外传》云: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可见,孔子不信命运,而信时机。所以他一直等待时机,希望有机会实现他公天下的梦想。......
2023-11-16
《孔丛子·记义》云: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古代可以乘坐的小车)象饰(用象牙装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使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www.chuimin.cn)
季桓子(鲁国大夫,鲁定公时执政)以粟千钟(十斛为一钟)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之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夫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一人,岂若惠数百人哉!”
孔子就是这样好俭而乐于助人!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文章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似乎是一个宿命论者。其实,孔子并不相信命运,他说:“为仁由己。”他认为命运是没有的,时机往往决定人的一生。《韩诗外传》云: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可见,孔子不信命运,而信时机。所以他一直等待时机,希望有机会实现他公天下的梦想。......
2023-11-16
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以求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财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干坏事。小人与此相反。”[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2023-11-16
孔子乐山乐水,见山就登,遇水必观。孔子常常带弟子们到山上或河边上课,以天地为课堂,并以山水为教材,教育弟子。《孔丛子·论书》云: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这段话说的是孔子走在山路上,看见一群雉鸡在飞翔,他脸色一动,雉鸡飞上了天空,盘旋了一阵,又落到了山梁上。......
2023-11-16
孔子大力提倡孝敬父母。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在父母活着时事之以礼,死时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尽孝,更要在精神上尽孝,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求子女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孔子对老年人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孔子说,侍奉父母,对父母的过失要劝阻,劝阻不听,也要恭恭敬敬。孔子严厉批评过他。孔子用丘吾子投水自尽的故事教育弟子孝敬父母。孔子目睹这件事,要求弟子们引以为戒,父母在,不远游。......
2023-11-16
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敬爱备至,对孔子评价很高。《论语·子罕》云:“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听到有人诽谤孔子,弟子们就奋起反击。......
2023-11-16
孔子的先祖乃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齐论》《古论》。此外,孙钦善的《论语本解》和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也都是比较好的注本。《论语》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即“忠恕”,《里仁》讲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一些教学思想,对今人来说,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2023-08-14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颇高,同时,也对其英年早逝十分叹惜。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孔子对冉求为季氏搜刮民财一事十分生气,并号召大家去声讨他,愤慨之情可见一斑。......
2023-10-21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