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陷入了互相残杀不能自拔的泥潭,甚至野蛮到人吃人的地步。于是人际关系的研究就成了一门大课题。
孔子生在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的动乱年代,目睹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悲惨情景,不由恻然于心。他站在人是万物之灵和尊重人尊严的高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仁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孔子成为人类历史上研究人际关系并取得重大成就的第一人。
当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十六和十七世纪的欧洲广为流传的时候,德国哲学家对孔子发明的仁爱思想如获至宝,高兴得不得了,欢呼人类有救了。他们认为,这个世界要想安宁,人与人之间要彻底摒弃如同狼与狼之间的怨恨和争夺,就必须依靠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发明了仁爱,大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亲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孔子又发明了和。和者,和气也,和睦也,和谐也,和平也,团结也,人与人相处,凡事以和为好。
孔子后来又发明了恕,一个“恕”字十分了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得人际关系达到一个新的和谐水平。
孔子还发明了实行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人际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www.chuimin.cn)
孔子首创天下为公,并锲而不舍,为之奋斗了一生,就是要为人类营造一个十分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孔子颠沛流离,奔波在卫、郑、陈、楚、曹、蔡、宋、齐等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历尽艰险,多次几乎丧命,却始终未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孔子抱圣人之心,自南至北,自东至西,匍匐救世,不仅仅是为了拯救中国人,也在拯救整个人类,他的功劳岂不大矣哉!
伟哉,孔子!人类史上第一人!
今天,我们环顾全球,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仍像禽兽那样自相残杀,甚至变本加厉,比禽兽更为凶残的侵华日军竟在我国南京屠杀了三十多万人,惨绝人寰。如今,全世界到处在打仗,天天在死人。孔子的救世还任重道远呢!但是,希望大有。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孔子救世思想的发展。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文章
孔子之道广大,而尤重实践。夫仁人与圣人,既不易得而几矣,其次惟君子可学而至,故孔子每称君子。孔子所谓君子,喻德者多,喻位者少。孔子所谓君子,非通一能一艺之人而已,故《论语》曰:子曰:“君子不器。”已上皆论为子夏之学者之弊。以上所论,盖举孔子所称君子之一体而言之。孔子固又尝论君子之全德矣。......
2023-11-21
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故就礼而施为政事,一以德为主。善言孔子务本之义,以推诸政事者,莫备于《礼记·大学》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朱子以上一章为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言孔子德治之条理,莫备于此。盖孔子以家国天下本末一贯,当时儒者承为恒言。《左传》晋国铸刑鼎,而孔子论之。至于近说远来,而德治之效成矣。孔子又尝比论兵、食、信三者,盖尤重信,信其所以厉行德治之方与。......
2023-11-21
孔子谓君子而时中。故无褊狭之见,不为过高之行,恒出于中道,此所以为时中也。《孟子》又历称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圣,而谓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又举孔子弟子所以称孔子者如下: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叔孙武叔及陈子禽毁仲尼,当时子贡力为之辨,且益称扬孔子盛德。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叔孙武叔毁仲尼。(同上)颜渊实庶几之材,而其称孔子尤至。......
2023-11-21
中国古代学术皆出于帝王。故伊尹处畎亩之中,以乐尧、舜之道。孔子亦尝称尧、舜。故自尧、舜以来相传之伦理政治原理,有即为孔学原理者,则中是已。......
2023-11-21
孔子晚年,从事删述《诗》、《书》六艺之文。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后世以《易》之《十翼》盖孔子所作,孔子晚年尤好《易》也。孔子晚而喜《易》。孔子虽删述诸经,而微意所寄尤在于《春秋》。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然孔子之前,固已有《春秋》。纬书以《孝经》亦孔子自作,以授曾子。孔子既定经术,成六艺,尝论其于治教之关系,以示学者。......
2023-11-21
孔子返鲁之时,鲁之国势益陵夷不可为。哀公及季康子虽礼重孔子,优以国老,位以大夫,卒莫能用其言。哀公亦尝问政于孔子,《论语》载其一章。哀公于孔子,宜频有所咨启。至于一政举措,将见于事实,亦有以先询诸孔子者。然季康子不从孔子之意,明年竟加田赋。于是孔子严责冉有。云成事、遂事,必指一事而言。要之,孔子夙主仁政,故不以战栗之对为然。孔子居鲁,朝政之得失,俱得与闻之。之三子告,不可。......
2023-11-21
孔子之言动行事,足以为后人法则者甚众。今取孔子之德范关于知情意者,略分别论之。然孔子在当时已有谓其生知,非假学问者。《论语》尝载孔子击磬鼓瑟之事,又数论乐。盖自卫返鲁,而后乐正,知孔子于乐之情深矣。齐人谓孔子知礼而无勇。观上二章,知孔子平日意之所存,亦何大哉!......
2023-11-21
《孔子世家》无自陈还卫之事,而推孔子自卫反鲁之事亦在哀公十一年。岂孔子自灵公之末去卫,鲁哀公六年自楚反卫,中间又尝至陈,至于哀公十一年,又先入卫而后反鲁耶?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史记》记孔子之反鲁曰:冉有为季氏将师,战于郎,克之。子朝出,孔文使疾出其妻而妻之。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说者必谓子贡先反,而孔子在陈闻之,盖泥于《史记》去鲁十四年之说耳。......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