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首创天下为公,公天下的理想社会

孔子首创天下为公,公天下的理想社会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首创天下为公的人。孔子热情歌颂公天下的大同世界,而且认定大同世界是理想社会,并毕生为之奋斗。孔子无情地揭露家天下的罪恶,并指出家天下是战争的根源。孔子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他的政治主张是天下为公。孔子无情地揭露了家天下的丑恶本质:家天下为一家一姓所私有,王位世袭,父传子,兄传弟,成为常法。孔子热情歌颂公天下,也热情歌颂了公天下的领导人五帝。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首创天下为公的人。

孔子研究中国历史,将我国历史划分为公天下和家天下两个历史时期,三皇五帝是公天下时代,夏商周是家天下时代。孔子热情歌颂公天下的大同世界,而且认定大同世界是理想社会,并毕生为之奋斗。孔子无情地揭露家天下的罪恶,并指出家天下是战争的根源。

孔子的这三大贡献记载于《礼记·礼运》和《孔子家语·礼运》。《礼记·礼运》云: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孔子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他的政治主张是天下为公。他热情洋溢地歌颂公天下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大家所公有,人们选举有德有才的人为大家办事,讲究诚信,构建和睦社会。人们供养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子女,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够安度晚年,所有的壮年人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鳏夫寡妇以及残疾人都能够得到社会的供养。男人有工作,女人都有家。公共财物不弃于地,也不占为己有;有力出力,也不要别人为自己出力。社会上没有尔虞我诈的事情,也没有盗贼和扰乱社会的犯罪行为,天下太平,连门户也不用关闭了。这就是公天下的三皇五帝时代,那是多么美好的和谐社会啊!这就是孔子和他创建的儒家认定的理想社会。

孔子无情地揭露了家天下的丑恶本质:家天下为一家一姓所私有,王位世袭,父传子,兄传弟,成为常法。人们各爱自己的父母子女,见财物就占为己有。统治阶级生怕别人夺了他们的天下,就修筑城墙,挖壕沟,开护城河,层层设防,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还以礼义为纲纪,确定君臣名分以及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建立少长贵贱制度,划分土地居宅,推崇勇气和智慧,建功立业都为自己,因此谋算欺诈就层出不穷,战争也就由此发生了。从夏朝以来数千年的家天下不正是这样吗?

自从夏朝实行家天下以后,统治阶级就编织谎言,掩盖家天下的实质。他们将尧舜与家天下的君王并提,将公天下与家天下混为一谈;又编造什么尧之传舜和舜之传禹,是因为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都不肖,为家天下制造理论根据,使丹朱、商均蒙受了不白之冤。孔子将历史划分为公天下与家天下两个历史时代,就无情地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谎言,暴露了家天下的罪恶本质。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孔子所说的家天下是战争根源观点的正确性。自从禹的儿子启发动政变,以武力从伯益手里夺取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夏朝以后,争夺天下的战争就没有断过。每次改朝换代,无不经过血腥的战争。启建立家天下夏朝之后不久,他的部下后羿就从启的儿子太康手里夺走了天下。后羿的亲信寒浞又杀了后羿,建立了政权。直到一百年左右以后,启的曾孙少康才推翻了寒浞政权,重建了夏王朝。汤之伐桀,周武王之伐纣,无不经过血腥的战争。这种争夺天下的战争,即使在一家一姓之间,也是刀光剑影,没完没了。秦始皇刚刚灭了六国,建立了封建王朝秦朝,但他尸骨未寒,他的少子胡亥就发动政变,逼令他的哥哥扶苏自杀,夺了帝位。隋朝统一天下不久,隋炀帝就弑父杀兄,篡了帝位。唐朝刚刚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唐太宗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武则天杀死亲生儿女,当上了统治中国数十年之久的女皇。宋朝初期已经确定了皇位继承的兄终弟及,但宋太宗赵匡义还是抢班夺权,烛光斧影,成为千古之谜。

自夏至清,家天下共十三朝,无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无一能逃此兴亡周期律。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向毛泽东提到这个历史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让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历史兴亡周期律是家天下的规律,公天下没有这个规律,公天下选贤与能,只是换了领导人,公天下还是公天下。如果说民主只是为民做主或者说给人民一点自主权,那就大错特错了。民国不是封建王朝,但仍是扩大了的家天下,所以蒋家王朝虽然拥有八百万装备精良的军队,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www.chuimin.cn)

孔子热情歌颂公天下,也热情歌颂了公天下的领导人五帝。他在《孔子家语·五帝德》中说:黄帝“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数,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他在《论语·泰伯》中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他又在《孔子家语·五帝德》中赞颂尧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他在《孔子家语·五帝德》中称赞舜曰:“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论语·泰伯》云:“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称赞舜、禹不以天下为己有。

孔子五十三岁时,鲁定公任用他为中都宰,他实践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孔子家语·相鲁》云:“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孔子对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充满了信心和决心。《论语·子路》云:“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公冶长》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这是孔子在鲁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可惜好景不长,孔子很快就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齐国见鲁国大治,害怕孔子继续为政,鲁国称霸,危及齐国,乃使用美人计,以齐国美女八十人和纹马三十驷送给鲁君,以声色引诱鲁君怠于国政。鲁君果然中了计,沉溺声色,懈于政事。孔子被迫离开了鲁国,开始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政治避难生活。尽管孔子颠沛流离,但仍然积极鼓吹他的政治主张。他奔波于卫、陈、蔡、宋、郑、齐、楚等国,历尽艰难险阻,却没有一个诸侯听他的。这并不奇怪,那些诸侯都是靠家天下剥削人民过花天酒地生活的,哪里听得进公天下的主张呢?

孔子感到失望了,他在观周时见到老聃说:“看来没有一个诸侯接受我的主张,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孔子家语·观周》云:“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难行也。’”孔子厄于陈蔡时,子贡劝他降低政治主张,而颜回对孔子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听了很高兴。他并没有因为梦想未能成真而坐木筏漂流到海上去,却是在离开鲁国十四年之后,在其六十八岁高龄时回到了鲁国,继续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删《诗》,正《乐》,序《易》,著《春秋》。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们中华民族,为我们国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的梦成了大众的梦,正在逐渐成真。《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7月1日刊载的《领导干部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憧憬的“天下为公”图景,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孔子的梦想成真的日子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