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与《论语》:坎坷一生,独步外交技巧

孔子与《论语》:坎坷一生,独步外交技巧

【摘要】:到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以孔为氏。孔父嘉死于动乱。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孔子也勤奋有加,很快成为知书懂礼博学的少年。这对孔子十五有志于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孔子十七岁时,他的母亲因病逝世。孔子十九岁时,娶了宋国亓官氏之女为妻,次年生了一个儿子。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在会上施展了非凡的外交才能,出奇制胜,收复了鲁国失地。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传承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圣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祖先是商朝纣王庶兄微子启。周武王灭商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到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以孔为氏。孔父嘉死于动乱。其子孙避难奔鲁,遂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陬邑大夫,立过两次战功,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家语·本姓解》云: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是说叔梁纥与颜征在的婚配不合当时的礼数。他们的年龄相差悬殊,叔梁纥已经六十九岁,而颜征在还不到二十岁。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后娶妾,生孟皮。施氏心术不正,孟皮的生母在叔梁纥死前一年就被施氏虐待致死。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因为不容于施氏,只好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叔梁纥的家乡陬邑,移居到了曲阜阙里,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知书达理,虽年轻守寡,却意志坚强,很有骨气。她从父亲颜襄那里搬来书籍,办起了小私塾,收了五个孩子,教他们识字、算数、唱歌,也教他们礼仪。学生家长送了一些米、柴当学费,征在一家就靠这些维持生计。孔子不到六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孔子十岁时,征在关了私塾,送孔子到官办的学堂读书。但只读了一年,学堂授课已满足不了孔子旺盛的求知欲。征在就把孔子送到她父亲颜襄那里去学习。告老还乡的颜襄,学识渊博,精通礼乐等六艺。他把自己的知识悉数传授给了孔子。孔子也勤奋有加,很快成为知书懂礼博学的少年。

颜襄逝世后,征在独自供孔子读书。繁重的劳动使征在几次病倒。孔子很爱他的母亲,因此私自辍学,赚钱养家。征在发现后十分生气,拿出孔子七世祖正考父传下来的铜鼎,第一次向孔子讲述了他祖先的故事和他的身世,勉励他努力读书成器。这对孔子十五有志于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孔子十七岁时,他的母亲因病逝世。母亲没有告诉他父亲的葬地。后来邻居告诉他父亲葬在防山。孔子就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于防山。

这年,季氏设宴招待名士。孔子还戴着孝,以为自己的父亲是陬邑大夫,有战功,自己在曲阜也小有名气,就前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挡住了,他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懊恼万分,从此更加发愤努力。

孔子十九岁时,娶了宋国亓官氏之女为妻,次年生了一个儿子。鲁昭公送了一条鲤鱼,以示祝贺。孔子感谢国君的赏赐,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贫且贱,二十一岁时,当过季氏门下小吏。他负责管理仓库,出纳钱粮算得清楚准确。他当管理牧场的小吏时,牲畜繁殖得很好。因此他被提升为管理营建的司空

鲁国是礼乐之邦,孔子从小就常陈俎豆,设礼容。他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有抱负,十五岁就有志于学,立志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三十岁就在道德学问上有所建树,四十岁已通畅事理,五十岁能够理解人、了解人生命运的道理,六十岁听人讲话能辨明是非,七十岁做事便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准则和规矩了。《论语·为政》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三十多岁就以博古通今名闻天下了。他说他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得到的。《论语·述而》云:“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二十九岁就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在家里办起了私学,招生讲学。他首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言传身教,培养出一大批好学生,贤人有七十二位,其中著名的有称为四高足的颜回、子路、子贡和曾参。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他同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就学了起来,三个月不知肉味。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景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像个国君,臣子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景公说:“说得好!若是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很多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论语·颜渊》云: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后来,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十分高兴,想把尼溪田封给孔子,因晏婴的阻止而作罢。齐景公对孔子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五年,季桓子立。季桓子挖井得羊,后来吴国毁会稽得一节大骨,都向孔子请教,吴国使者称赞孔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圣人。

孔子生于乱世,目睹家天下的丑恶,看清家天下是战争的祸根,又研究了三皇五帝时代的社会,把我国历史分为公天下和家天下两个时代,他梦想天下为公,并提倡和积极推行仁爱,以求达到大同世界。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才能。《史记·孔子世家》云: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直到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时,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他才有机会施展他的抱负。他到任一年,中都邑就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各国纷纷效法。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这年春天,齐鲁讲和。齐国怕鲁国重用孔子称霸,危及齐国,约鲁定公在夹谷会盟,企图要挟鲁国。时孔子摄相事,随鲁定公与会。孔子在会上施展了非凡的外交才能,出奇制胜,收复了鲁国失地。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果断地杀掉了扰乱国政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孔子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鲁国大治。鲁国人歌颂他。

齐国害怕鲁国重用孔子称霸,吞并了齐国,就使出了美人计,在齐国内挑选了八十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和三十驷身有花纹的马送给鲁定公。鲁国中了美人计,季桓子接受了美女纹马。鲁定公整天外出巡游,观赏美女纹马,懈于政事,连郊祭也不发祭肉了。孔子知道齐国的美人计是对着他来的,而定公中了计,已无能为力,眼看大祸临头,只好带着几个弟子星夜离开了鲁国,开始长达十四年之久的颠沛流离。孔子离开鲁国时歌道:“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www.chuimin.cn)

史书把孔子的这次流亡说成是孔子周游列国,显然与事实不符。

孔子逃出鲁国后,同几个弟子先到卫国,又到陈国。路过匡地,匡地人误以为孔子是害过他们的阳虎,整整围困了孔子及其弟子五天。孔子及其弟子离匡过蒲,住了月余又返回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要求见孔子,孔子辞谢,后来不得已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使孔子为次乘。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又去曹适宋。

宋国是孔子先祖受封的地方,又是孔子夫人的家乡。孔子的先祖食采于栗,栗就是今天的河南夏邑。孔子常到宋国祭祖。后人在夏邑设有还乡祠,是著名的文化胜迹。至今夏邑已成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一百多人。

孔子到了宋国,就去拜见宋君,宋君问道:“我想长久保住国家,统有各座城池,我想让百姓安心而不迷惑,我想让士人都竭力效劳,我想让天时正常,我想让圣明的人不招自来,我想让官府管理得好。怎样才能做到?”孔子对曰:“很多大国君主问过我,都没有你问得这样全面。你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我听说,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那么众多的都市都能得到;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说:“我没才能,做不到。”孔子说:“这些事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

孔子在宋国期间,听说宋国权臣司马桓魋为自己建造豪华墓室,三年不成,孔子十分气愤。孔子说,这样奢侈,死了还不如快点烂掉好。司马桓魋听说后怀恨在心。当孔子与弟子在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司马桓魋就派人砍掉那株大树,并将孔子师徒团团围住,企图杀掉孔子。孔子说,天在我身上生就了优秀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论语·述而》云:“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就把弟子分散开来,各奔郑国

司马桓魋的弟弟司马牛不满其兄的行为,同他断绝了兄弟关系。司马牛就是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常说他没有兄弟。《论语·颜渊》云:“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相失,独立于外城的东郭门。弟子们到处寻找孔子,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狼狈得像一只丧家之犬。”子贡在东郭门找到了孔子,并把郑国人的话如实告知孔子。孔子听了欣然笑道:“那人形容我的相貌,无关紧要,他说我像只丧家之犬,真是这样呵!真是这样呵!”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呆了三年,然后离开陈国到了卫国。路过蒲地。蒲地人扣留了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就放他走。孔子同蒲人订了约,蒲地人就放孔子走了。孔子还是到了卫国,子贡说:“怎么可以违背盟约呢?”孔子说:“盟约是在被迫情况下订立的。”

卫灵公老了,怠于政事,不用孔子。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这时中牟宰佛肸反叛赵简子,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一方面显示出孔子急于找到施展抱负的地方,显得有些饥不择食;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孔子的高度自信,认为自己会出污泥而不染。

赵简子聘请孔子,孔子想到晋国去,已经走到了黄河边,准备渡河,听说赵简子杀了两个贤大夫窦鸣犊和舜华,孔子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就没有渡河,又返回了卫国。

这时,卫灵公想打仗,问孔子用兵布阵的事。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再次到了陈国。

这时,鲁定公和季桓子已先后去世。季桓子病时,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他对继承人季康子说道:“你当了鲁相后,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季康子当政后,想召孔子,公之鱼说:“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于是召了冉求。孔子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子贡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就叮嘱他说:“如果你被重用,一定要把老师请回去。”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由陈迁于蔡,又由蔡至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离叶返蔡,在蔡三年,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陈、蔡怕楚重用孔子,危及陈、蔡,乃围孔子于陈、蔡之间,孔子无法前往,粮食断绝,从者皆病,个个无精打采,孔子身处危难之时,仍不停地讲学诵诗,弹琴唱歌。孔子知道弟子们恼怒,先后召子路、子贡、颜回,问他们:“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境地?”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和智谋还不够。子贡说孔子的学说太博大,所以天下诸侯无人能够容纳,并说:“先生何不稍为降低迁就一点呢?”颜回则说:“先生的学说极其博大,所以天下诸侯都不能容纳。尽管如此,先生还是坚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更显示出不随流俗的君子风范。”孔子听了很高兴。于是派子贡去楚国,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孔子才得以脱身,到了楚国。

楚昭王打算将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地封孔子,被令尹子西阻止了。楚国装疯的贤士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边走过。他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快步走了。不久,楚昭王死了,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

这时卫国已由卫出公当政,欲得孔子为政。

孔子的弟子多仕于卫,听说卫出公欲得孔子为政,都希望孔子到卫国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这时,冉求为季氏将,率领军队与齐军战于郎地,打败了齐军。季康子问冉求:“你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学来的?”冉求说:“我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便想召回孔子,派人带着厚礼迎接孔子,孔子终于结束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了鲁国。

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鲁国最终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求仕了。

孔子六十九岁时,他的独生子孔鲤去世了,这对孔子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孔鲤去世后的第三年,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也去世了。孔子哭之恸,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死后不久,子路在卫国政变中被杀。孔子闻讯后,哭于中庭。听说子路被砍成肉酱,就叫人将家里的肉酱全倒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使年逾古稀的孔子倒下,孔子顽强地坚持下来,毫不动摇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工作中。

孔子之时,周室衰微,礼乐废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乃编定《书传》《礼记》,删《诗》,正《乐》,作《易传》。孔子因史记作《春秋》,及见麟而绝笔。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岁。鲁哀公悼曰:“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孟子·滕文公上》云:“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