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州地秧歌: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出

金州地秧歌: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出

【摘要】:地秧歌表演在活动中从无序到有序,渐渐形成各种小主题,演出队伍随之分成许多小组进行表演。1949年后,地秧歌队常年坚持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省城一批艺术家在每年正月十五来金州采风。沈阳音乐学院民间舞蹈系主任李瑞林说,20世纪50年代他刚20岁的时候看到金州艺人的精彩表演,学到了金州秧歌舞中“缠头花”等动作。

地秧歌又名地蹦子,是演员足下没有高跷之类的道具,就在地上扭耍的一种艺术形式。地秧歌的形成与表演热潮是从1945年开始的,是由政治引导的一场文艺大复兴。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人民心中搬掉了“一座大山”,减掉了重负,打心里高兴。1949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失败,“三座大山”被推翻,地主老财被没收田地和房屋,人民分了田、分了地,从此当家做主了。

人民群众万分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心中无比幸福,无比兴奋。乡邻间、朋友间相互传递解放的喜讯。许多人兴奋得在家待不住,想把振奋的心情告诉所有人,于是到大街上奔走相告。广场上也聚集了很多人,有的人拉起二胡,有的人吹起唢呐。在乐曲声中,有许多人跳起舞来。这些人从来不会跳舞,但心情兴奋便自发地舞动了起来。

他们觉得双手上举就表示拥护毛主席,热爱共产党;认为跺脚和手指地面表示打倒反动派;身体随着音乐摆动就是抒发感情,心里感觉舒服。自发跳舞的人越聚越多,大家各跳各的,广场上有统一的旋律但没有统一的动作。人们天天聚集在这里,像上班一样,到了时间自发而来,演奏乐器的人也按时前来伴奏。

这种群众抒发感情的文艺活动逐渐变成一种力量、一种潮流、一种趋势,人们互相参考借鉴,取长补短,形成多种舞蹈动作,并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地秧歌。

地秧歌表演在活动中从无序到有序,渐渐形成各种小主题,演出队伍随之分成许多小组进行表演。(www.chuimin.cn)

扭地秧歌的人太多,大家边扭边顺时针行进,互相尊重,互相照应,行进有序。人们按音乐节奏变换舞蹈动作。这些跳舞的人都是工人、农民,他们不懂舞蹈,但是他们用各种动作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

他们的舞姿反映出生产劳动及工作的很多场面,将不同的心情汇集成不同的舞蹈。每天有上千人聚集在广场上,伴随着同一个音乐旋律却跳着各种不同的动作,人们自己创作最能表达他们感情的舞蹈动作。有些人自发做演出服装和一些小道具,因封建社会女人受压迫最深,不敢出来活动,所以有很多女人角色都是男扮女装来演出,女装的衣服头饰都是自己来做。比如主张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的节目,把破坏婚姻的老妪丑化为脸上有大麻子、耳朵上挂两个大辣椒、手里拿一个大长杆烟袋的形象。

1949年后,地秧歌队常年坚持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省城一批艺术家在每年正月十五来金州采风。沈阳音乐学院民间舞蹈系主任李瑞林说,20世纪50年代他刚20岁的时候看到金州艺人的精彩表演,学到了金州秧歌舞中“缠头花”等动作。

他还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秧歌队中有个住在北门口的姓闫的师傅,当时就20多岁,长得年轻,皮肤白净,细皮嫩肉,大家都推荐他反串女角。他同意后,自己做裙子、做旗袍、制作头饰,穿上服装下场一扭,十分标致,身段比女人还美,很受群众欢迎。某天晚上九点多钟,他排练结束回家,总觉得有个人在身后尾随跟踪他。到家刚想关门,突然门外闪出一人,一看是个苏联士兵。士兵说,你长得太美了。老闫忙解释说,我是男人。他把假发套拿下来,又迅速解开胸扣拿出两个半球形的假胸。苏联士兵一看,生气地骂了一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