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研的力量: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研的力量:与学生共同成长

【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全体老师必须重视研究学生,必须把重视对学生的研究看成教学研究的真正核心。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研究学生。老师只有认真研究透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要任务。找出每个学生存在较多的个性问题以及全班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破解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难题,都需要教研工作的重点转向研究人,即对教育过程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全体老师必须重视研究学生,必须把重视对学生的研究看成教学研究的真正核心。教师为什么要重视研究学生?因为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都依赖于对学生学习的理解,学生研究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根。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就在于他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头脑、有个性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研究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越的主观条件,又熟悉客观对象,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如果不去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和他们的要求,那么,教学工作就必然会带上浓厚的主观随意性,其结果势必造成工作的失误而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研究好学生,我认为必须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老师只有认真研究透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要任务。比如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就要紧扣文言文文本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就要让学生在借助一定工具书的基础上能阅读简易的文言文,能理解句读,能疏通文义,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本主旨。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少教师把文言文上成了现代文,学生对字词句的意思尚且懵懵懂懂,我们老师就急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鉴赏。如此,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学好文言文,又怎么可能喜欢上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www.chuimin.cn)

我们经常听到我们的老师抱怨:这节课我都做了精心准备,可是课堂上学生却理解不了,接受不了。这样的抱怨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精心准备的仅仅是他自己的精彩表演,他忽视甚至无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教师要研究学生,必须着重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为此,教师应经常性地通过考试或其他手段对全班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找出每个学生存在较多的个性问题以及全班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共性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性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3.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是教师教学研究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都做得非常完美,但一节课下来往往会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在设计教学蓝图时只顾自己的美好设想,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导致课堂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