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研共成长,感受力量,成果显现

教研共成长,感受力量,成果显现

【摘要】:我渴望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我在教研路上不断砥砺前行,努力通过教研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克服长期从教的职业“倦怠感”,让自己的成长路上不断有“又一村”。而我想说的是,成功的教师都是相似的,但成功的教研方法各有其“法”。许多“高、大、上”的教研方法是专家的“法宝”,而我分享的只是我的一些教研的“小伎俩”。那么,什么是促使教学经验发生质变的“卤水”?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成不了教育家,但哪一个老师没有这样一个深藏在心里的教育家梦呢?我渴望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我在教研路上不断砥砺前行,努力通过教研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克服长期从教的职业“倦怠感”,让自己的成长路上不断有“又一村”。二十多年来,我从村小走到县实验小学,从一名懵懂的初涉教坛的新兵成长为教学骨干,从实习生到专业技术中级职称的获得,无不凝聚着教研的功劳。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而我想说的是,成功的教师都是相似的,但成功的教研方法各有其“法”。许多“高、大、上”的教研方法是专家的“法宝”,而我分享的只是我的一些教研的“小伎俩”。

1.让闲聊成为教研,抓住“灵光一闪”的智慧提升我的课堂效果

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和同事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闲聊式教研。上完课,放下书本,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我的许多有创意的课堂导入与教学流程中的精彩桥段设计,都是来是这种“闲聊”。(www.chuimin.cn)

2.不断教学反思,像牛儿般“反刍”助我积累教学经验

如果一位老师,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却成绩平平,那么他可能只是干,不会想,缺少反思。一个成功的人总是想要从量变飞跃到质变,但是从量变到质变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像卤水点豆腐,没有卤水,豆浆是不会自己变成豆腐的。那么,什么是促使教学经验发生质变的“卤水”?就是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们县里发的教师备课本,在每一堂课后面都印有课后反思一栏,据说这是我们县里一位专家型领导的创设。每次上完课后,我都在教学反思中认认真真地填写,有时是三言两语,也有时是成百上千字,这些都是我的“反刍”,它使我更好地消化这堂课,不断地积累着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