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幸福教育实践:中小学生的幸福成长与教师角色

幸福教育实践:中小学生的幸福成长与教师角色

【摘要】: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普遍性和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及不平衡性等特性,他们的幸福与成人的幸福有所区别,所以针对基础教育开展的教育生活主体部分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更深入贯彻幸福教育思想。幸福教育观,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它将引导学校教育去挖掘学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潜能,并肩负起重建价值、重建理想、重建信仰、重建文化,最终达到重建幸福的使命。

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普遍性和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及不平衡性等特性,他们的幸福与成人的幸福有所区别,所以针对基础教育开展的教育生活主体部分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更深入贯彻幸福教育思想。

1.教学目标统一化

追求教学目标与学生成长目标的统一。幸福感理论中的目标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对称。中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动机是不清晰、不完整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去确定合理的、符合其特质需要的学习目标,不同类型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教师需要对学生充满个性化的需要进行判断和分类,帮助学生把外在学习目标转化为内在学习目标并给予实现目标的可能,让学生自己抓住机会健康地发展。

2.教学内容合理化

教学内容合理指的是选择和传授的知识要科学适量,要抓关键、突重点、破难点,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生对符合自己智能的知识易于理解,对有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知识愿意探求,而对难度大又偏离生活实际的知识则缺乏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从性质入手,确认内容合理再以相应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实施之,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更充分地增强学习的好奇心、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把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从而建立自信,体验幸福学习。

3.教学方法灵活化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的照本宣科,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方式,并综合直观、演示、情境、点拨、谈话、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生动的操作。我们在选取教育形式时,应兼顾学生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交流能力,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会构成不同的关系和系统,比如童年团伙关系、异性初步交往关系、思维形式发展互动关系、价值导向系统、归因风格系统、自我效能系统等,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这些关系形成动态结构,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并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环境和谐化(www.chuimin.cn)

学校要建立起和谐的校风,教师要创建出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小学生的社会知觉已经发展,孩子能够察觉、理解他们所处学校和班级的人文风貌并对此产生和谐感或分离感。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和谐感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具有和谐感的个体在面对不可预测的灾难性生活时仍能保持心理和谐与稳定。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思想灌输和素质建构、团体教育和个体指导、课堂教学和情境体验等多层面、多途径、多阵地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以使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就人的一生而言,受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个体获得幸福的手段之一。中小学教育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幸福的体验过程,否则就很容易扼杀他们真善美的天性、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和与生俱来的热情,而这一切,恰恰正是体验幸福的最重要的能力。幸福教育是教育的深化改革,是一种积极升华教育理念和综合提高教育水平的境界,它将启发和培养未来幸福的萌芽,努力使学生获得各自独特的和谐天地。

幸福教育观,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它将引导学校教育去挖掘学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潜能,并肩负起重建价值、重建理想、重建信仰、重建文化,最终达到重建幸福的使命。

作者简介:

叶荷轩,1976年生,女,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教材研究。

邮编:330038 联系电话:8676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