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研的力量,共同成长

教研的力量,共同成长

【摘要】:回顾几年来“三优工程”教研工作的探索实践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教师群体动起来,教师素质就会高起来,教学质量就能好起来!我们将牢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素质为基;素质大计,教研为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继续直面实际,探索优化“三优工程”教研工作方法,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做好教研该做的每一件事!

回顾几年来“三优工程”教研工作的探索实践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教师群体动起来,教师素质就会高起来,教学质量就能好起来!

1.制度保障是前提

教师教研热情不仅受内在需求的影响,也受学校管理导向的影响。为扫除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外在障碍,我们将教师教研活动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评估体系,就经费保障、出勤、参与质量等做出规定,促使教师们无障碍参与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

2.确保实效是保证

教师教研热情最终还是由内在需求决定,为确保教师需求得到不断满足,至少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尽可能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教师的成就感得到一定的满足;二是教研指向要尽量贴近教学实际,让所有教师每次参与教研活动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三是每次活动要提前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全员准备,让每个教师都感觉活动与自己息息相关,都能有对比思考。

3.素质教育评价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是学校间、教师间真正意义上协作难以进一步深入的主要原因

由于学校间、教师间存在实际上的竞争——职称晋升、评聘、工资福利等都与教学成绩密切相关,教师间实际存在竞争甚至是“生死竞争”是不争的事实,协作在很多时候都只能“浅尝辄止”,而表层的协作会让教师们的教研热情消退,教研效果变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导学校实行“捆绑评价”制度,对校内教师间的协作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4.教研员队伍建设要基于学科,更要高于学科(www.chuimin.cn)

学科教研工作的高效达成,往往不取决于教研员的学科素质,更多的是取决于问题是否“明”,思路是否“清”,办法是否“对”,组织是否“活”等方面的素质。所以,坚持采用“负责一个学科、蹲点一个片区、发现一个问题、找出一种办法、撰写一份报告”的方式,促进教研员从经验式、低层次转向内涵式、发展性开展教研工作。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教研也一样。所以,理性地说,只有与特定的目标、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环境相契合的方法,才是最优的教研工作方法,才能达到最大的教研效果。我们将牢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素质为基;素质大计,教研为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继续直面实际,探索优化“三优工程”教研工作方法,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做好教研该做的每一件事!

作者简介:

钟祥活,1977年生,男,就职于赣州市安远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副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区域内教师研训、学校管理、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评价、初中数学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邮编:342100 联系电话:15297883883

电子信箱:zxh7712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