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研的未来发展:力量与共同成长

教研的未来发展:力量与共同成长

【摘要】:教育创新是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教研员在与教师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应对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将其列为学校教研课题,指导教师开展研究。融入这场盛宴的丰富多彩的各级教研活动,不只是教师的精彩演绎,更有各级领导、教研员的智慧奉献。只有多关注教研的未来发展,教研事业才能更加繁荣。

在网络资讯高速传播的今天,在大数据时代,要做好教研工作,必须热爱:爱老师、爱学生、爱当今这份事业。但仅有热爱是不够的,还必须继续学习,努力实践,潜心研究,唤醒创新。同时,要努力做到:

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坚持精工细作,对待每一个育人细节要坚持精雕细琢。

实现五个转变。教研工作要由重教材转变为重课程,由重教学转变为重教育,由重考试转变为重反馈,由重评比转变为重示范,由重管理转变为重服务。

研究真问题。研究的过程不造假,极力避免以下现象的产生:研究的结论和成果有名无实;研究题目大而空,研究内容不明晰,研究过程不落实。这些虚假让教研本身很受伤,教研必须摒弃科研泛化、做表面文章等陋习。

研究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究度的,度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悟是学习方法,是独立思考;悟是感受体验;悟是解惑疑难,是开拓创新。

优化教研模式。开展校本教研、网络教研具有时代意义。任何时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则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教研室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核心,指导和引领教研员在学校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因为学校是教研的现场,教学改革的一切答案都在现场,教研员不仅需要从书本中学习,而且需要从课堂现实和教师工作的具体经验中学习,所以,教研员要亲身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钻研具体实践课题,并通过上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普遍提高教研工作和课题研究水平。同时,要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流程管理两个薄弱环节为抓手,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员队伍。

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创新能为不同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环境,使每一名学子都能在学校教育的支撑下展露自己的才华、彰显自身的特长,是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善于思考的催化剂,能为每一个学生打造出不同凡响的灿烂未来。对于推动课改,应始终坚持从细处做起,要求教研员通过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做选题,积极开展扎实、具体、有效的研究,真正做到教中研、做中研、研中教、研中做,帮助、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践,针对自身的教学困惑和疑难问题,寻找研究方向,确定研究主题,力争做到研究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进行,科研引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教研员在与教师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应对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将其列为学校教研课题,指导教师开展研究。对一些重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则应组织骨干力量开展深入研究,并通过专家引领、培训学习、提供经费等方式,为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环境与资源保障。教研员们通过和教师们共同探索,改进研究方式,大力推进校本化、草根化研究。在实践性研究中,灵活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活动。(www.chuimin.cn)

精美的饕餮盛宴背后,是厨者的精心制作。融入这场盛宴的丰富多彩的各级教研活动,不只是教师的精彩演绎,更有各级领导、教研员的智慧奉献。只有多关注教研的未来发展,教研事业才能更加繁荣。

作者简介:

黄晓标,1964年生,男,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物理研究。

邮编:330038 联系电话:0791-86765869

电子信箱:11720186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