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习文化建设研究成果输出

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习文化建设研究成果输出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乡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培训与学习是一种终身教育和终身知识更新的过程,不仅仅是考虑发发微博、微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信息素养的培养,即培养乡村教师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布拉格宣言(UNESCO,2003,The Prague Declaration: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一般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工具,比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并通过这些工具实现对信息进行准确识别、筛选、分析、交流、应用并生成创造,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35]。这从学习技能的角度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诠释,强调了信息素养是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主要包括信息与交流、思维与问题解决以及人际与自我指导等多种技能,并分别对应着相应的工具和信息技术素养要求(如表6-1所示),本研究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解也基于此。为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灯塔,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社会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是决定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支撑的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就很难推进,或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乡村教师的学习文化将无法与外在环境相互融合,从而不利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如果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较高,乡村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较好地建设乡村教师的学习文化。

表6-1 信息技术素养界定

资料来源: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0.

当前,由于城乡教师之间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以及所处环境信息化条件差距较大,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制约着他们难以有效地使用互联网技术,也体验不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目前我国乡村特别是落后偏远山区的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加之封闭性较为突出的信息环境,使得乡村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着教育理想缺失、对信息化教学改革冷淡、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知识老化等现象。田野调查发现,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学校,很多乡村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依然沿用一张嘴、一本教材和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由于信息素养偏低、使用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导致捕捉现代信息不够、涉猎不宽。据调查,我国乡村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电视和报纸,比例达到了70%左右,而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只有30%左右;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只有40%,不熟悉的有60%;熟悉办公系统的只有35%,不熟悉的有65%;熟悉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收发邮件的只有38%,不熟悉的有62%;熟悉微信、BBS留言的只有10%,不熟悉的有90%;能够独立编制投影教材的只有25%,不熟悉的占到了75%。这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乡村学校的使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建设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提高教师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为终身学习服务,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乡村信息相对闭塞,使得乡村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仍以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为主。

(一)增强乡村教师的信息意识(www.chuimin.cn)

不仅要加强对乡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宣传与培训,而且要关注乡村教师信息传播中间媒介的培训,比如主管乡村教师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高级别的政府机构人员需要考虑决策与平台建设的能力,一般的工作人员要熟悉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工作方式,基层工作人员自身还可以充当乡村教师信息化的示范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乡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培训与学习是一种终身教育和终身知识更新的过程,不仅仅是考虑发发微博、微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信息素养的培养,即培养乡村教师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鉴于乡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以及信息素养偏低的事实,在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等过程中,应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力度,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乡村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进而有助于推动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同时,运营商也是乡村教师信息技术接入的参与者。扩大客户群体,争取潜在用户是由信息行业的特征所决定的。从显性成本来看,边际上增加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长远来说,客户基础是建立长期生态系统的前提条件。因此,只要有足够的竞争,运营商就有压力和动力投入能力建设,且其投资不必完全依赖财政投入。由此可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上下结合的乡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的接入使用,有助于乡村教师的信息意识得到显著的提高,获取的信息经验也会更为实在。

(二)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技能

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乡村教师的基本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水平整体偏低,缺乏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基础,更不要说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老师说:“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是阻碍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尽管也在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受到一定的知识或水平的制约”,“比如说用迅雷下载课件资料,我知道用迅雷下载,但不知道如何下载,如果不知道在百度搜索栏里能查找到学习资料,就不能很方便快捷地使用”。因此,乡村教师基本信息技术能力、信息资源处理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力不从心,在云南省X县C乡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60%的乡村教师认为能够熟悉操作计算机,但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乡村教师却不足一半,更不必说其他更为复杂的办公和学习软件了,能够自制或改制音像教材和CAI课件的教师少于10%,而对于远距离教学能力方面,绝大多数乡村教师都认为没有这种能力。

根据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Turkowski)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工具检索信息资源、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及时地发布自己的信息[36]。因此,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要提高其信息技能,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理解和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博客(Blog)、维基百科(Wikipedia)、微博(Microblog)、社交网络服务(SNS)、QQ、微信(WeChat)、脸书(Facebook)、知乎(Zhihu)等其他必备的信息技术工具,并且掌握这些工具的实际操作和用途。比如,对于维基百科,知道如何通过输入关键词查询相关的内容;对于知乎,知道如何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分享;对于博客,知道如何开通个人博客,如何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在博客上关注其他感兴趣的人或媒体的相关帖子,如何能够让其他看到自己帖子的人留下意见;对于微信,知道如何进行语音交流,发送视频、图片以及文字或文件,如何参与朋友圈的互动,如何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添加好友或关注公众平台,如何将自己精彩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等等。二是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识别筛选并提炼生成属于自己的信息。比如,一位乡村教师在报纸上看到国家在提倡“一带一路”建设,他只记得自己以前在历史课本上学过丝绸之路,并不清楚这“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的关联或者说是不是一个含义。最近他刚刚学会了用维基百科,他就开始尝试着在维基百科上输入“一带一路”,结果就显示了很多包含“一带一路”内容的词条,在这众多词条中,他能够学会辨别哪一个词条能够更好地解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在浏览完毕后,他能够结合网络上对于“一带一路”知识的解释以及自己具备的历史知识,领会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形成自己对“一带一路”的认识,甚至可以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三是能够主动地融入信息环境中并积极地参与沟通协作。乡村教师在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被动接收信息资源,而是应该积极地融入信息环境中。比如,乡村教师可以在微信上建立一个群,不仅为了自身专业发展,而且为了他人的专业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凝聚更多的志同道合者,相互进行观点交流,以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并解决问题。四是能够通过信息进行综合运用并使用信息解决问题。比如,一位乡村教师有机会去参加一次职业培训,在这次培训上需要通过PPT演示来做一次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可是这位教师以前从来没有做过PPT,他身边的同事也不知道如何做PPT,如果学校有网络接入,他就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来解决问题。他不仅可以在网上下载PPT模板,而且可以在网上观看PPT制作教程,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运用,使得这位乡村教师能够顺利解决他所遇到的难题。

(三)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道德素养,是指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道德观[37]。作为乡村教师,应该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切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提高个人的自律自控精神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具体而言,乡村教师在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时,要学会批判性地吸收,即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抄袭;乡村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腐蚀,要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乡村教师要尊重对同一问题所具有的不同的观点、看法,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乡村教师还要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在网上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是不能公开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