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互动、合作与共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成果

互动、合作与共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成果

【摘要】:关注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西方学界对于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维果茨基始终关注人的心理机能是如何由其历史、文化和机制情境塑造的。对人的认知和学习过程的社会性研究的重视,不但对于形成注重合作、互动、共存的学习文化有着直接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建设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师知识和学习具有社会、分散、情境性的特征,受到教师个人和情境两大因素影响,而这主要体现在活动系统中的学习。因此,要理解教师思维和学习,就必须研究思维和学习的情境。在该系统中,教师有具体、意向的目标,教师学习的复杂和社会文化的方面显示:在由有目的的活动和分散认知组成的环境中,学习不断产生。当活动的目的和目标与其自身生活真正相关时,教师能够有最佳的学习和发展;当他们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去帮助他们实现目标时,当他们在更广阔的社群中与他人建立关系、分享工作(方式)时,他们有最佳的学习和发展[5]。反馈、新讯息或理念并不仅仅来自个体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与他人的对话和交往。而且协作被认为能形成一种学习文化,帮助建构一种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共同体。当具有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师聚集在话语社群中时,共同体成员能够利用和整合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就教与学形成丰富的对话和新洞见。相对于个人主动性及兴趣来说,教师之间建立了一种学习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建设基于教学情境中新的社会和智力组织之上。

关注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西方学界对于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维果茨基始终关注人的心理机能是如何由其历史、文化和机制情境塑造的。他提出,人类文化随人自身的发展而增长与变化,并对人的一切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类高级心理机能是由于工具的使用和符号中介而产生的,而工具和符号是社会性地发展演化的[6]。他的关于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观,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习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在学习科学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揭示了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即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处于一个学习情境中,更是处于一个更为宽广的社会世界中,学习不再是对这个世界进行识别,而是本身就存在于社会世界。然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成人共同体再生产其自身,新手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建立同共同体的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之间的联系[7]。对人的认知和学习过程的社会性研究的重视,不但对于形成注重合作、互动、共存的学习文化有着直接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建设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