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学校课程知识的研究成果

乡村学校课程知识的研究成果

【摘要】:乡村学校课程知识的特性决定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独特性。为此,培养乡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转变课程等于教材内容的狭隘观。一是学科课程中应渗透有关农业知识和常识的内容。二是设置“三农”课程,并使之系列化、层次化。包括“三农”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

乡村学校课程知识的特性决定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独特性。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生态进行分析,与城市教师相比,在课程方面,乡村教师学习生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传统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惯性的影响,专业知识信息传递具有单向性,乡村教师主要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学习培训获取教学知识和技能,始终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受此影响,乡村教师教学文化建构和生产意识较弱,使得乡村教师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机械性劳动,不符合教师职业作为创造性劳动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生成性课程知识偏少,多数乡村教师仅为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乡村教师课程意识欠缺,在乡村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呈现形式化,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校本课程,但是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乡村教师欠缺主体性,并没有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

为此,培养乡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转变课程等于教材内容的狭隘观。引导乡村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即不能将选修课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在增加乡土选修课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社会实践与活动课;充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把课程资源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基础知识传授过程中,要考虑适当增加一些基本的乡土课程。一是学科课程中应渗透有关农业知识和常识的内容。二是设置“三农”课程,并使之系列化、层次化。包括“三农”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打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掌握了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不但不会影响部分学生升学,而且有利于一些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使之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