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在文化价值到内在文化价值,乡村教师的学习文化价值无不表现出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取向[7]。受功利主义学习取向的影响,乡村教师非正式学习方式表现较为单一且充满封闭性,反观教师正式学习方式也是相同的情况,在调查中就发现,有95%的乡村教师反映,公开课和听评课是学校最经常组织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理论学习,而专题研究、专家交流等机会非常少。......
2023-11-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21世纪已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不断地得到改变和提高。同时,信息化驱动了学习文化的创新,而信息技术推动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变迁。
首先,信息化将传统的枯燥学习向快乐享受学习转变。关于学习本质的探讨,早在孔子的《论语·学而》中就能找到论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强调了学习应该是“学”和“习”的统一,即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习之后的喜悦情感。然而,传统的学习文化遵循的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规律和导向,人们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人对知识的接触就犹如动物训练一般是一种条件性的反射,这种学习规律和导向必然会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创造力,也造成了人们厌学、功利性学习的普遍现象[15]。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旨在基于批判传统学习文化之上,尝试改变学习文化,思考如何让学习快乐起来的根本问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我们带来了无限量的知识信息,如果乡村教师还囿于传统的学习文化模式,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只有不断地迎接信息化驱动的学习文化创新的挑战,才能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为此,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乡村教师应改变过去以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强调其学习不再是单纯接受书本知识,而是知识的认知和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过程;不只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独自安静地看书,而是相互交流、分享知识的过程;也不是不停看书、背书、应付考试,而是以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学习知识的过程;更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问题导向为基础自我驱动式的学习过程。
其次,信息化将正式学习文化向非正式学习文化转变。在正式学习文化中,学习主体只是有限的特定人群,这部分人群接受正式学习受年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等限制,其特定身份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固定的,只限于在教室里被传授知识,在家里完成相应作业;学习内容也是固化的,只限于课本知识,课本之外的知识经常是被否定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只限于教师讲授为主。正式学习文化使人们丧失了自觉、自律、自为的学习愿望。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正式学习文化的弊端,从而驱动了正式学习文化向非正式学习文化的转变。在非正式学习文化中,学习主体打破了有限特定人群的限制,身份由“学生”向“学习者”转变,学习者的身份不仅包括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学生,还包括胎儿、婴儿、幼儿、成年者和老年者;学习场所突破了原有的固定场所,开始从学校的城墙内向办公室、地铁、公交、社区等公共区域延伸;学习内容突破了课本知识,开始转向全面的知识学习,既有书本的实用知识,也有满足自身精神追求的虚用知识;学习方式也从过去单一化向多样化进行转变,过去只注重教师的讲授,现在更关注情境化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协同式的学习[16]。这种非正式学习文化对作为成人的乡村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打破了传统的培训式教师教育的时空局限性,使得乡村教师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有利于他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www.chuimin.cn)
最后,信息化将个体闭塞式学习文化向协同共享式学习文化转变。传统的学习文化将学习划分成隔离的“孤岛”,人人都是在属于自己的“岛屿”里默默学习,很少互相交流,进行资源共享,学习被看作是一种私人经验和获取知识的观念。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学习文化受到了挑战,一场协同共享式学习文化的变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协同共享学习文化中,学习者是在一个知识共享的团体中学习,知识被看作是一个团体中共享的经验;乡村教师也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属学科的知识领域,他们被鼓励跨学科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以及接受不同的学习观念,用更综合的方式进行思考;知识的公开共享性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给所有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分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和相互评判,学习者甚至可以组建学习社区,营造一种服务式学习的理念,从而将学习变为一种共享经验,一种协作阅历[17]。
随着信息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自由,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特点,有助于转变乡村教师闭塞式的学习文化,构建协同共享式学习文化。信息化所带来的资源全球化不仅使得乡村教师足不出户便能搜索到所需的学习资源,而且通过电子邮件、社交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网络备课室等,拆除了城乡教育的栅栏,打破了学校建筑边界,形成了无围墙、无时空的“虚拟学校和教室”。
有关信息技术背景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章
从外在文化价值到内在文化价值,乡村教师的学习文化价值无不表现出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取向[7]。受功利主义学习取向的影响,乡村教师非正式学习方式表现较为单一且充满封闭性,反观教师正式学习方式也是相同的情况,在调查中就发现,有95%的乡村教师反映,公开课和听评课是学校最经常组织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理论学习,而专题研究、专家交流等机会非常少。......
2023-11-16
因而,应正确认识和开发信息技术的价值潜能,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教师教育改革、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的有效力量。进入信息社会,意味着人类必须寻求发展一种新型学习文化,即应用信息技术的终身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体制和模式,正是适应了这种全新学习文化需求。......
2023-11-16
学校是一个开放体系。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学校不得不和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和联系,同时学校也不得不受来自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条件将造就不同类型的学校。目前,乡村学校的教师学习研修组织还是以传统的教研组形式为主。但仅有教研组不足以满足乡村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支撑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
2023-11-16
个体文化能否升华为教师群体文化,不仅归结于所有群体成员面对共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所产生的共同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个体之间的文化共鸣。它是教师个体文化转变为教师群体文化的临界点,是对一种个体文化在教师群体中的不断得到认可的起点,是群体文化转型生成的关键点。......
2023-11-16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乡村教师终身学习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认识与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研究、宣传和推动终身理念在世界的普及,鼓励各国政府参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1997年和2009年举办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都对终身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3-11-16
也就是说,仅仅代表乡村教师个体的学习现象还算不上学习文化,只有当这种学习现象积淀了乡村教师学习精神并相应地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且成为乡村教师群体的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时,才算形成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
2023-11-16
信息时代学习文化的变化和趋势已经日渐明晰并逐步为乡村教师所认同。信息化要求教师大胆进行教学革新,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使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发生了较大改变,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教师的内涵。四是乡村教师要成为终生的学习者。乡村教师生活在学习型社会,为了应对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乡村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充电”,才能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要求,终身学习对乡村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2023-11-16
乡村教师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其整体素质及其专业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为此,无论决策者、执行者,还是研究者,都应当更多地关注和关心乡村教师的生存和专业发展。其二,在研究层面,我国已有乡村教师发展研究多停留在发展途径、现状分析等方面,缺乏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关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改善并没有带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明显改变。......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