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仅仅代表乡村教师个体的学习现象还算不上学习文化,只有当这种学习现象积淀了乡村教师学习精神并相应地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且成为乡村教师群体的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时,才算形成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
2023-11-16
后喻文化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中提出的一种文化传递的模式,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一种模式[10]。这种文化传承模式完全颠覆了过去倡导的前喻文化模式,而且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年轻一代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速度更快,因此,后喻文化模式的发展更是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正如米德在其著作中所说的:“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不再如此。”在后喻文化时代,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或者是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教师的权威将受到挑战。在传统的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是同步的。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比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更多知识内容,角度也更加多元。比如,一位教师正在上课,他发现有一位同学似乎听讲不专心,一直在看手机,他就边讲课边走到这位同学身边,然后他愣住了,因为他发现这位同学正在手机上看着他下一章将要讲述的知识。假如他还在网络上发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是老旧的甚至是有点错误的,就会更加质疑教师了。
因此,在后喻文化时代下,教师的学习文化将会产生新的变革。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便捷性,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加强,这就要求乡村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要求乡村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营造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对话”的伙伴,而且要不耻向学生学习,最终使师生共同成长。乡村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课本之外的知识,甚至可以涉及艺术、哲学、历史等领域,让学生觉得课堂不再枯燥、学习思维不再单一,让学生爱上读书和学习。此外,乡村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学的模式,在课堂上不再是灌输式的教学,而应该是引领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www.chuimin.cn)
有关信息技术背景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章
也就是说,仅仅代表乡村教师个体的学习现象还算不上学习文化,只有当这种学习现象积淀了乡村教师学习精神并相应地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且成为乡村教师群体的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时,才算形成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
2023-11-16
在此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始了一体化进程[11]。“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要体现全局观念、整体设计、阶段目标、共生互促和协同发展,尤其是需要高校的教师教育者、中小学教师以及区县教研员结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共同服务于培养卓越教师和教育家。......
2023-11-16
三是乡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教师群体呈现出“惰性”的学习图景。基于当前乡村文化规制下的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须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生成一种信息技术支撑的生态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改变乡村教师“惰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14]。......
2023-11-16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乡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培训与学习是一种终身教育和终身知识更新的过程,不仅仅是考虑发发微博、微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信息素养的培养,即培养乡村教师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
2023-11-16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乡村教师终身学习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认识与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研究、宣传和推动终身理念在世界的普及,鼓励各国政府参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1997年和2009年举办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都对终身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3-11-16
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观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人类自身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人是文化产生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人的文化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文化创造,这是人区别动物最关键的品质。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对文化的选择。乡村教师作为这个生态系统文化生成的创造主体,不仅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
2023-11-16
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使得乡村教师个体学习升华成良好的乡村教师学习群体文化,能够有效改善乡村教师知识交流环境,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组织两个层面。其二,在组织层面,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有利于改善乡村学校内部的知识交流环境,增强乡村学校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以及为确定哪些知识对学校组织有价值提供导向。为此,还应加强乡村教师的知识管理,通过乡村教师知识交流环境的改善,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023-11-16
“需要”和“满足”作为主观化的意志,而身体即是客体化了的意志。感性的接受性基础,正是被意志客体化了的身体,它是一切感觉经验的直接的基础;同样,知性的自发性,正是源于被意志主观化了的需要一满足活动,它是一切知识所以可能的真正的基础和发起者。同时,我们也只有通过身体活动,才能表象认识的真正基础——需要和满足,即认识的开始(需要)和认识的完成(满足),都有赖于对我们而言唯一的客体——身体。......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