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文化能否升华为教师群体文化,不仅归结于所有群体成员面对共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所产生的共同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个体之间的文化共鸣。它是教师个体文化转变为教师群体文化的临界点,是对一种个体文化在教师群体中的不断得到认可的起点,是群体文化转型生成的关键点。......
2023-11-16
学习的认知观念是人们对学习的根本看法、态度、基本观点,是对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取向、方式等基本问题的总看法。首先,关于学习的目的与意义问题,即学习对学习者有什么意义,主要分为解决生存问题,个体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发展进步三类,或者兼而有之。
其次,关于学习取向问题,主要是从知识观的角度认识学习,即关于有用知识、知识分类标准,以及我们该学习什么知识的基本认识。知识社会背景下,随着人类知识生产速度的不断加快,知识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即知识是确定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不变的真理,知识是纯粹经验和理智的产物。在此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教师教学主要是将知识传授学生,逐步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但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即在科学技术观的关照下,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身的束缚,以及对人文知识、个体知识和本土知识的殖民,最终引发了传统知识观的深刻变革,形成了新的知识观。即知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性和理性的把握。在新知识观的关照下,传统知识观所长期掩盖的文化性、情境性和建构性等被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彰显的同时,实现了人与知识的意义共生。
最后,关于学习方式问题,即人们是怎么学习的,其具体手段、途径是什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新,人类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变革,并呈现越来越丰富的景象,离不开人类整体文明或文化的进步,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3]。截至目前,人类社会发展可划分为农业社会(1880年以前)、工业社会(1880—1985年)以及信息社会(20世纪50年代发轫,90年代进入实质阶段,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并在核心资源和学习形式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核心资源方面,分别为自然资源,生产资料以及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在学习形式方面,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术的发明前的农业社会,其文字的出现和学校的产生让农耕时代的人类教育实现了一次学习文化的飞跃,就是学校教育从一般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独立出来,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构成一种部分人享有的专门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在此阶段,学校教育对象仅针对社会的少数人,培养社会精英,“学校内读书学习”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性的生活方式。从学习文化角度看,学习的基本价值取向指向的是思想文化继承性的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因袭固守。这种学校教育与学习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对应着封闭性的小农经济基础。人的学习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之后笔、墨、纸、砚成了常规学习工具,并以遗传式的言传、讲授、接受等为主要教学方式。人类的工业文明孕育了“现代教育”,而发轫于18—20世纪广泛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反过来又保障以至促进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使得近现代的学习文化转向现实主义。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解决了文字书写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而广播、电视、电影、声像媒体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学习传播媒体更加丰富,由此大大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4]。二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突破式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教育家认为以培养完美的人为中心的古典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纷纷开始探索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进入信息社会,由于教育所面向的基本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完全改变,网络为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使人从时空限制的存在中抽离出来,不知不觉畅游于虚拟的“开放社会”中,学习文化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原先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专门化、传承性、趋同性学习,将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学习文化生态系统所代替。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信息源的多元化,而且使得信息获取渠道多样而迅捷,学习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会话协商、合作交流中,并在这种互动中生成了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发展。这种互动生成式学习在成为信息社会主要学习方式的同时,学习的认知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www.chuimin.cn)
上述关于学习的三个维度综合体现了学习的认知观念,三者是互为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一,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是首要问题,不仅是教师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而且是教师学习的动力来源和价值所在,弄清楚这一问题有助于解决乡村教师学习取向和乡村教师学习方式的问题;其二,学习取向关注的是乡村教师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乡村教师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深刻影响着他们学习内容的选择取向;其三,学习方式是将学习目的、意义和内容落到实处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可以说,关于学习的认知观念的三大维度作为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的认知观念是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基点,反映着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形态;学习认知观念的改变是实现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发展的思想意识因素,乡村教师学习的认知观念没转变,就不具备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就不可能生成良好的乡村教师学习文化。
有关信息技术背景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章
个体文化能否升华为教师群体文化,不仅归结于所有群体成员面对共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所产生的共同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个体之间的文化共鸣。它是教师个体文化转变为教师群体文化的临界点,是对一种个体文化在教师群体中的不断得到认可的起点,是群体文化转型生成的关键点。......
2023-11-16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乡村教师终身学习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认识与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研究、宣传和推动终身理念在世界的普及,鼓励各国政府参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1997年和2009年举办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都对终身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3-11-16
学校是一个开放体系。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学校不得不和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和联系,同时学校也不得不受来自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条件将造就不同类型的学校。目前,乡村学校的教师学习研修组织还是以传统的教研组形式为主。但仅有教研组不足以满足乡村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支撑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
2023-11-16
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终身学习的理念有了技术的支撑,已经成为一种紧迫的社会实践。我国也开始关注终身学习的实践行动。其二,乡村教师应该克服学习倦怠,设计一份有效的学习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实施。......
2023-11-16
也就是说,仅仅代表乡村教师个体的学习现象还算不上学习文化,只有当这种学习现象积淀了乡村教师学习精神并相应地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且成为乡村教师群体的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时,才算形成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
2023-11-16
乡村教师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其整体素质及其专业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为此,无论决策者、执行者,还是研究者,都应当更多地关注和关心乡村教师的生存和专业发展。其二,在研究层面,我国已有乡村教师发展研究多停留在发展途径、现状分析等方面,缺乏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关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改善并没有带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明显改变。......
2023-11-16
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教育理念转变,进一步验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相比,乡村学校师生的地位、作用和学习方法、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必然会促进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
2023-11-16
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使得乡村教师个体学习升华成良好的乡村教师学习群体文化,能够有效改善乡村教师知识交流环境,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组织两个层面。其二,在组织层面,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有利于改善乡村学校内部的知识交流环境,增强乡村学校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以及为确定哪些知识对学校组织有价值提供导向。为此,还应加强乡村教师的知识管理,通过乡村教师知识交流环境的改善,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