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全新网络架构——U网络正迅速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现在正从“E时代”进入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新时代——“U时代”。

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其发展变迁要以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技术工具为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技术工具进化对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但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即技术工具越是先进对学习或教育的影响越大,从而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也就愈加受到技术工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引发知识的消亡和更新,以及促进各种文化背景的学习交流等方面。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但逐渐成为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支撑技术,而且是学习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全新网络架构——U网络正迅速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取意于拉丁语Ubiquitous的U网络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泛在网络。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以及任何物的顺畅地通信[2]。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现在正从“E时代”进入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新时代——“U时代”。U时代的来临,一是给乡村教师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但使得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使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二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即学习方式变得更加自主,师生关系更加平等;三是给乡村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改变了师生交往方式,学习资源、方式和时空以及生存观念。

首先,乡村学校师生交往方式的方面。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间接性、匿名性。间接性带来了交往圈的扩大以及和陌生人交往量的增加。使得乡村学校师生在网上不仅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交往,还可参与到“多对多”的交往活动中去。其次,乡村教师学习资源、方式和时空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丰富性的乡村教师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非局限性的学习时空等,不但增加了乡村教师学习的自由度,而且提升了乡村教师学习的效率。当前,计算机技术功能正在从收集、传递、提供信息的发展阶段,转向进一步处理信息、提供信息服务,不仅对乡村教师学习自主选择能力,而且对学习的重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乡村教师生存观念的方面。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都要引发一种新的观念。任何技术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都是由于新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目前,信息技术渗透进乡村教师的职业生活,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逐渐深入人心,甚至有些地方优质课的评选要看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评价观念的变化往往意味着生存观念的变化,即会不会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否熟练掌握和适应信息技术。从此以后,人们将以会不会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取代过去“会不会认字”,成为一种新的衡量人才的标准。(www.chuimin.cn)

此外,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在引起组织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组织文化的变迁。然而,由于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信息技术参与之初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相应的文化,但是信息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带来的乡村教师学习行为上的改变,最终会导致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革新。如办公和学习软件的使用,导致乡村教师书写习惯的变化,即时聊天、自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乡村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但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使乡村教师有了网络依赖症,这些行为的变化,最终都会引起学习文化的变迁。而乡村教师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引起对知识共享、平等交流的渴求,同样需要相应的学习文化来保障。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所认为的,文化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的矛盾关系的发展是引起文化变迁的内在原因。人的文化主体性不仅表现在文化选择,更主要体现在文化创造,即使是十分微小的文化创造,都会构成文化内容与结构的量变。当文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文化质变。因此,文化在构造人的本质时,人也在推动文化的变迁,这种推动力就在于人的文化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