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摘要】:三是乡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教师群体呈现出“惰性”的学习图景。基于当前乡村文化规制下的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须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生成一种信息技术支撑的生态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改变乡村教师“惰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14]。

文化层面解析教师学习,不同文化范畴的教师,将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使得我们不能将所有教师都限制在单一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中,而应满足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教师,大多数乡村教师出身于乡村家庭,其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信息素养等,均会受到传统知识观、教育观、乡村文化、制度政策、机器设备落后与信息来源不足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资源匮乏以及信息素养偏低等问题,例如,乡村教师因为距离问题经常阅读到的报刊资料比较陈旧,甚至还有乡村教师尚未利用过网络教育资源,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孤立保守、学习倦怠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教师群体学习文化,严重影响着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乡村教师特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导致学习时间难以保证。目前,许多乡村学习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兼具双重身份,大多数家中还有土地要耕种,使得他们在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闲暇时间还要下地劳动。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走读”的乡村教师,即工作在乡村学校,下班后赶回城镇家中,来回奔波使得他们失去了一定的学习时间。二是许多乡村教师深受保守的乡村文化的影响而故步自封。乡村教师普遍生长在保守性、乡土性的乡村文化环境中,工作在相对稳定的学校环境中,使得乡村教师安于现状,不愿主动学习和改变,习惯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工作,缺乏自主发展的专业精神以及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问题的必要关注,甚至有些乡村教师常把学生的发展与自身的专业发展对立起来,总是按照习惯和经验应对外界的变化,固守于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机械性地开展教学,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教育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而且大多数乡村教师之间的关系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和真诚的合作,他们往往各自为战地履行教学任务,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践行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改善教学行为的理念格格不入。三是乡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欠缺。许多乡村教师在悠闲的乡村文化的影响下,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学习上动力不足,意识淡薄,导致学习氛围不浓。乡村学校内部缺乏乡村教师群体学习氛围和乡村教师个体学习的带头作用,致使教师缺乏学习提升的积极性。在一项关于乡村教师如何利用闲暇时间的调查中发现,仅有18.7%的乡村教师表示进行看书学习,而表示做家务劳动的占32.4%,用来打牌、聊天打发时间的乡村教师则高达29.4%,还有19.5%的乡村教师选择体育锻炼等其他活动[13]。这使得乡村教师群体呈现出“惰性”的学习图景。四是乡村学校内部管理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教师良好学习文化的培育。据调查,乡村学校管理突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乡村学校管理层对教师学习的关注度不够,围绕升学率的提高盲目要求教师努力工作,往往会忽视乡村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其二,乡村学校内部缺少居安思危的保守观念限制了乡村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乡村学校在管理中常常缺乏民主和人文关怀,师资补充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师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教师对各级培训实效性的满意度不高,同时学校在管理上不能很好地为教师学习提供保障,无法有效调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www.chuimin.cn)

基于当前乡村文化规制下的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须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生成一种信息技术支撑的生态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改变乡村教师“惰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14]。为了改变乡村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等问题,鼓励乡村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彼此分享经验和智慧,唤醒乡村教师群体学习文化自觉,促进乡村教师教学反思、研究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乡村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