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美国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没有围墙的大学

美国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没有围墙的大学

【摘要】:美国历史上有臭名昭著的“麦卡锡时代”,大学虽没有围墙,但当时的大学里充斥着监听、搜查和迫害,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自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经兴起过一场办社区教育的全国性运动——“没有围墙的大学”。纽约大学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位于华盛顿广场周围地区,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大学无墙的原因根据人口数量和地理条件,美国大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初到美国,是同事蔺老师开车带我去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报到。但是,到了这所大学,我发现没有豪华的校门,没有醒目的校牌,没有围墙,也没有门卫,只是在地上立一块小石碑或一个小小的箭头,作为大楼、单位的标识,我感到很纳闷。在这里,几乎分不清哪里是校园、哪里是市区。后来才知道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是这样的,大学没有围墙,一切都是开放的,与社会连成一体。在校园里看不到管理人员,公交车在校园穿行,其他社会人员也可随意出入,而且还可以分享学校的部分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等。

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教育学院图书馆标识

大学融入社会

美国很多著名大学都在小镇上,而不在大城市,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在小镇上。美国城乡差距较小,即使在偏远的小镇上,人们也可以获得与大城市一样的社会资源,因为美国的网络很发达,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到外界的各种信息。

坐落在街道边的教学楼

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建在布鲁明顿镇中央,学校和镇连在一起,很多学院紧邻着车水马龙的大街,闲暇无聊时,我一个人步行观看校园的建筑

暑假期间,我与几位中国访问学者组团自驾去美国东部,途经波斯顿时,参观了哈佛大学。在哈佛校园,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停车位。后来,在教师住宿区遇见了一位中年女教师,我们向她打问哪里有停车位。她说校园里停车位不多,让我们把车停在她的院子里。她准备外出到附近游玩,于是把院子大门的钥匙交给了我们,并叮咛我们离开时锁好大门,把钥匙放在指定的地点。这样我们解决了停车的难题,很开心地游览了哈佛校园。

哈佛大学也没有围墙,多是教学楼围起的一片庭院,四周被绿荫覆盖,这些学院面积不大,学生人数也不多,最大的学院也不超过五百人,有的学院一年才招六七名学生,保持着导师制教学模式,一名老师最多带二三名学生,有的甚至是一对一,加上学生又是各国选拔的精英,所以学校人才辈出。

当时是暑假,哈佛大学校园里游客很多,他们来自世界各地。

大学自由开放

美国大学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出入,没有人前来阻拦,也没有人要你出示证件。他们不会担心有闲杂人员进入学校,凡是到学校的都是客人、朋友,大学属于整个世界,永远向各国人民敞开。

美国历史上有臭名昭著的“麦卡锡时代”,大学虽没有围墙,但当时的大学里充斥着监听、搜查和迫害,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自由。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既有栅栏又有校门的大学,但丝毫没有因此而变得不自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经兴起过一场办社区教育的全国性运动——“没有围墙的大学(University without Walls)”。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的移民带着他们的文化来到美国,在开放、自由、民主、法制的环境里融合形成了多元的美国文化。在这里,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成为校园里一道风景,从带耳饰的男孩子和穿着怪异的学生身上,可以窥见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因为大学没有围墙和校门,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所以他们有很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这对他们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没有围墙和校门,外界也可以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学校,监督学校,这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教育的良好发展。下面以纽约大学为例。

纽约大学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位于华盛顿广场周围地区,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纽约大学被第三街、第四街、华盛顿街、布莱克街、沃维里街及第五大道等分隔成一个一个“井”字形街区。这“井”字中有Tisch艺术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图书馆等几十幢建筑。从周一到周五,学校每幢大楼都有保安值班,周末时凭证件刷卡出入。同时,大楼内设自动报警系统,确保学校秩序井然。

没有围墙的阻隔,纽约大学更加开放。都市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为纽约大学提供各种教育资源;华盛顿广场公园的音乐节、反战运动、同性恋游行、文艺表演,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华尔街博物馆、苏荷区画廊、格林尼治村、音乐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工作机会,每年的街坊节在穿越校区的街道上举办,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校区街道两旁的书店、咖啡馆和街头商贩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的窗口;Tisch艺术学院的对外演出把大学和社区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为其将来挑战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无墙的原因

根据人口数量和地理条件,美国大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大学校园面积大。比如斯坦福大学,校园面积达35平方公里。一旦你进入校园,就很难走出来。如果把校园全部用围墙围起来,成本很高,而且维护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样做没有必要,也毫无意义。

第二类,建在小镇上的大学。在美国,坐落在小镇上的大学与小镇融为一体。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是小镇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就建在布鲁明顿镇上,城镇人口8万,其中师生和居民各4万。这样的大学,自然没有必要用围墙把自己与小镇隔离开,实际上也无法真正实现隔离。这一类大学多建于美国早期,其实是欧洲大学传统在美洲大陆的延续。欧洲历来喜欢在风景如画、静谧安详的小镇建立大学。有时候,小镇反而因为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第三类,建在大城市中心的大学。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坐落在纽约市中心,其校园就是街道两旁的一栋栋大楼。这类大学建校伊始就依托城市而存在,一方面租用城市的建筑物作为校舍,同时分享城市的交通和市政等公共设施的便利;另一方面,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与所在城市的联系极为紧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等盛名在外,与其坐落在集全球经济、金融、艺术和传媒中心于一身的纽约关系很大。难怪人们说:“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华尔街学经济,在联合国总部学政治,在百老汇看戏剧。”与此类似的还有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这所全美最顶尖的艺术院校的发展得益于芝加哥的时尚与现代,它甚至因此拒绝搬迁到市政府免费为其在郊区建设的校舍。这样的大学,当然不会用一道围墙把自己和城市隔开。

一方面,美国人口少,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外,许多地方人烟稀少。正因为平时见不到很多人,所以人和人之间很亲切,彼此友善礼让。人们总是创造各种机会聚在一起,沟通交流。美国人之所以显得热情好客,喜欢聚会聊天,也许与此有关。另一方面,美国人不喜欢在房屋周围垒砌高高的围墙,而是种植许多树木,以树墙代替砖墙。这种没有围墙的文化自然会影响大学的建设。至于那些坐落在城市中心的大学,本身就属于城市警察管辖的范围。大学里的师生均为年满十八岁的成人,不需要额外特殊的保护。(www.chuimin.cn)

大学资源共享

在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除了本校学生之外,社会人员也可以办理相关手续,随意阅读书籍和报刊,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你喜欢其中的某本书,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纸张费,就可以复印一本带走。

布鲁明顿校区有许多运动中心,室外的一般都是免费的,室内的一般都是收费的。室外运动通常包括足球、橄榄球、网球、棒球、排球等,这些场地是免费的,但高尔夫球场地是收费的。学校各个公寓附近有秋千、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

游泳馆很奢华,但只需办一张20美元的会员卡,就可以全年到那里游泳。美国大学的大型运动馆都是收费的,也向社会开放。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维持其正常运转。美国大学没有围墙,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都是对外开放的。

纽约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其教学楼散布在华盛顿广场周围,在方圆数英里的大街小巷中,只要建筑物前插有一面印有火炬图案的紫色旗帜,它就是纽约大学的。建校之初,这所学校的定位就是社区大学,如今已经成为一所世界大学。

美国学生的学习既在校内,也在校外;既在国内,也在国外。与美国其他大学情况相类似,印第安纳州的巴特勒大学戏剧系只有65名主修戏剧的学生,学生广泛涉猎,寻找“新的自我”。他们在假期有机会跨出国门远赴伦敦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进行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和生活,体验异国文化,与当地的剧团和戏剧学院进行交流。美国大学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消除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

教育哲学沙龙

我到美国的第一个周四晚上,参加了一个教育哲学沙龙。因为我租住的地方离活动地点较远,也不熟悉那里的环境,所以导师Barry Bull 开车接我和另外一位访问学者。

学术沙龙成员都是对教育哲学、哲学感兴趣的老师、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其中有一位60岁的老人,他对哲学很感兴趣,他的爱人在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教育学院工作,于是他也来参加这个沙龙。有一位是教育学院教授 Luise,她来自德国,60岁左右。我的导师Barry也 60多岁了。虽然他们年龄都很大了,但对教育哲学的兴趣使他们一直长期坚持参与这个沙龙,他们共同讨论、探究,各抒己见。有时语气平缓,娓娓而谈;有时争得耳红面赤,但他们都是好朋友。针对同一个教育问题,他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观点,引发深入思考。他们从不预设某个思想观点是正确的,或说服他人同意某一思想观点。

沙龙地点固定在一家酒吧。在酒吧坐定后,大家每人先要一杯饮料或啤酒,然后一边喝,一边讨论。在沙龙正式开始之前,有时讨论一些国际、美国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有时也谈论学校里发生的主要新闻。

美国消费都是AA制,第一次去参加沙龙,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我以为是导师Barry请客,但快到沙龙结束时,服务员给每人发了一份账单,要各自付费,而且要给服务员一定的小费。

之后,每个周四晚上都有教育哲学沙龙,每次都是提前给会员发邮件材料,告知下次的讨论话题及阅读材料,会员要提前作好阅读准备。否则,参与者不知与沙龙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思想观点,无话可说。沙龙晚上八点开始,十点左右结束,有时会延长至十一点。

目前这个沙龙依然很活跃,会员也很多。但会员不停地变化,其中的访问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流动很快,但学校老师相对稳定。我是2013年4月回国的,直到现在为止,教育哲学沙龙依旧把每次讨论的相关主题及阅读材料发送到我的邮箱。

学习交流座谈会

针对访问学者,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教育学院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两次访问学者的学习交流座谈会,一方面了解访问学者在教育学院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介绍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经验,如要多交流、多了解当地文化等,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解决访问学者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经验、教育思想观点等,大家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座谈会参加人员有各国的访问学者及教育学院的老师、博士生和硕士生。教育学院还准备果汁、啤酒等饮料,各种水果、蛋糕、饼干等,大家边吃边喝边聊,很悠闲。

通过学习交流座谈会,大家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相互交流,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学校报

公交点的报刊箱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校报,通常每周出版1~2期。校报不仅刊登校内发生的新闻,如教学改革、学术活动等,还报道地方、州和全国重要新闻,甚至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校报是向社会宣传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大学很重视校报的社会宣传作用,免费在校内和社会发行校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学。美国大学没有围墙,学校和社会是一体的。在美国,加油站、超市、餐厅、公交点等社会公共场所都设有报刊箱,里面有付费和免费两种报纸,其中大学校报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