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国完璧:荆州古城墙,宗教文化圣地

南国完璧:荆州古城墙,宗教文化圣地

【摘要】:环荆州古城墙也是宗教文化的圣地,除前所说及的关帝庙、关羽祠外,还有众多寺、庙、观、堂等宗教建筑。荆州三观荆州古城墙内外的玄妙观、开元观和太晖观是湖北省著名的道观建筑,并称为荆州三观,2006年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八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四圣殿、三清殿、左廊庑、玉皇阁、玄武阁(紫皇殿),以及建于玄武阁东西两侧的圣母、梓潼二殿。

荆州古城墙也是宗教文化的圣地,除前所说及的关帝庙、关羽祠外,还有众多寺、庙、观、堂等宗教建筑

楚乐宫演奏

荆州文庙棂星门

荆州文庙 亦称孔庙,是旧时供奉孔子的地方。荆州文庙位于关羽祠东侧南城墙附近的荆州实验中学校园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文庙原为江陵县学,即江陵文庙。清光绪《荆州府志》载:“江陵县学在县治南,旧在城东南沙市。明洪武中迁入城东北隅……国朝康熙六十年,巡道殷邦翰迁建今址,雍正二年告成。”原庙经乾隆九年、嘉庆元年两次扩建,殿阁成群,除主建筑大成殿及棂星门外,还相继建有崇圣祠、名宦祠、多贤祠、明伦堂、尊经阁、奎文阁、泮池、石圆桥(三座)等建筑。后大多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成殿成为湖北第四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公室。现仅存棂星门和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灰顶红墙,单檐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斗拱交错,正脊中为二龙戏珠浮雕,两端为卷龙造型。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宽阔的露台。

棂星门是进入文庙的起点,至今保存完好。全门皆石结构,三门四柱,背后书有“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丙申六月吉日重建”的题记;中门上方前后两面均楷书“棂星门”三字;正面饰有浮雕六幅,最上为丹凤朝阳,其余梁上雕云龙、瑞兽、花草、人物等图案;中门石梁底部为鲤鱼跳龙门的彩绘吉祥图。

大城殿与棂星门之间曾有砚池(即内泮),其上架设有三座圆形石拱桥,荆州民间俗称的“三桥不流水”,即指此处。

大城殿、棂星门建筑工艺极为精湛,中英合拍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就曾在荆州文庙大城殿和棂星门取景拍摄。

马融降帐台 位于南城墙边荆州中学校园内,是东汉著名学者马融任荆州南郡太守时讲学的地方。马融(79~166年),汉代著名经学家,一生虽居高官,但其主要成就却在教育与学术方面。马融任荆州南郡太守时,常在降帐台讲学。因马融讲学开男、女生同学之先河,男生、女生之间仅降以一纱隔开,故将其讲学处称之为降帐台。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被贬荆州为官时,曾对马融此举大加点赞:“南郡生徒辞降帐,东山乐妓拥油旌。”马融在荆州讲学影响深远,后人对此给予了极高评赞,“高堂设帐剪降纱,执经弟子都心折”(李萃《降帐台怀古》)。现荆州中学已复建降帐台,借以弘扬马融传道解惑之教育治学精神。

铁女寺 位于荆州古城墙大北门内东侧一小巷处,占地800余平方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1300多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现存殿宇为晚清建筑。此寺的兴建源于一则凄婉的历史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荆州有位分管冶铁的官吏孙坤,为人忠厚,不善言谈,家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女儿,其上司欲霸为妾,孙铁官及二女不从,久之,其上司遂恼羞成怒,借故加罪于孙铁官,使其锒铛入狱,企图霸占二女。二女闻之,愤起为父鸣冤,怎奈官官相护,申告无门,于是以死相抗争,双双投冶铁炉而死,并化为两尊血肉模糊的铁女。此举震动朝野,唐太宗闻奏大怒,并下诏平反冤案,孙铁官终于无罪获释。众乡亲怜恤二女舍身救父的义举,遂自愿筹资修建了铁女寺。明代潘封荆州的辽王朱植所撰《铁女寺碑记》对此有详尽记述。

荆州铁女寺

铁女寺有山门、韦陀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山门内赫然兀立2米多高的大石碑,正面为与人等高的一巨大“佛”字,背面镌刻辽王朱植《铁女寺碑记》。二铁女像置于大雄宝殿内,分别高132厘米、90厘米。其形态模糊不清,如坐似立,与美丽的传说相呼应,令人感叹与遐想。

铁女寺规模虽算不上宏大,但其特有的来龙去脉,却使其魅力独具,终年香火、游人不断。当代著名诗人李季游览铁女寺后,还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了逝前的最后一部诗作绝唱《荆江铁女》。

荆州三观 荆州古城墙内外的玄妙观、开元观和太晖观是湖北省著名的道观建筑,并称为荆州三观,2006年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观与“三罐”谐音,故民间有“三罐(观)不煨茶”的戏说。

玄妙观及九老仙都景区 位于小北门内侧城墙旁,始建于唐代,后毁于兵燹。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四圣殿、三清殿、左廊庑、玉皇阁、玄武阁(紫皇殿),以及建于玄武阁东西两侧的圣母、梓潼二殿。民国时期,部分建筑已毁,现仅存玉皇阁、三天门和玄武阁。

主建筑玉皇阁台基高1.2米,东西宽13.8米,南北深14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呈正方形。三重飞檐,攒尖式屋顶,饰青铜莲花宝顶,上有“大明万历庚辰吉旦”题记;宝顶状如盛开的金莲,与屋面闪烁的琉璃瓦融为一体,分外耀眼。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拱,穿斗式混合构架。

位于玉皇阁后的三天门和祖师殿(紫皇殿),建于长24米,宽20.4米,高5.4米的砖石砌筑的高台之上。三天门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和单檐硬山顶。祖师殿重建于明嘉靖年间,穿斗式构架,重檐歇山式屋顶,上盖黄色琉璃瓦,室内有彩绘并置藻井天花

玉皇阁东侧立有高大的“九老仙都宫记碑”,碑高2.85米,宽1.45米,厚0.18米,立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现碑为清代重立。碑首呈弧形,阴刻二龙出游图案。碑座为简化须弥座。碑额阴刻“中兴路九老仙都宫记”。碑文记述元代玄妙观住持道人唐洞云被元顺帝封为八仙之后的第九仙以及建观经过和生平事迹,正文1033字,由元代著名学者欧阳玄撰文,元著名书法家危素手书,其史料及艺术价值极为珍贵。为加强保护,20世纪90年代文物管理部门为其加修了仿古碑亭。

荆州玄妙观

九老仙都碑

2014年,以玄妙观为核心内容的“九老仙都”大型历史人文景区建成,该景区紧依古城墙,从小北门至新北门,全长1.3公里,主要景观有“松甲山”荆楚三国文化,“湘东苑”南北朝园林文化、长生仿古街荆楚民俗文化等内容,景区主要演艺有“关羽巡城”“梁元帝游园”“元顺帝册封”等大型实景表演等。

开元观及金石碑刻 位于古城墙西门内荆州博物馆馆区内,始建于唐开元(713~741年)年间,现建筑为明清时期所重建,坐北朝南,占地8305平方米,沿中轴线往后依次为山门、雷祖殿、三清洞、祖师殿。山门为四柱三门牌楼式建筑形式,明间庑殿顶,上檐饰重翘九踩如意斗拱,次间悬山顶,重翘七踩品字形斗拱。山门后的雷神殿为清代硬山建筑,面阔三间。三清殿台基高约1米,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饰五踩重翘斗拱,平身科斗拱,麻叶斗拱托拱枋。最后面的祖师殿建在3.65米的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红墙绿瓦,四周有回廊,飞檐皆雕饰有龙头。殿内梁枋上勾画有彩绘,天花板绘制龙凤图案,形态栩栩如生。祖师殿前设置有一道天门,砖石结构,单门道,庑殿顶,正脊两端装饰有鱼吻兽和正吻兽一对。1958年,荆州博物馆始建时,开元观曾为馆舍,直至1979年。现开元观为静置保护,没有香火,观内建筑保存良好。(www.chuimin.cn)

开元观院内西则,置放有元、明、清碑刻、铜钟、铁镬及关公石马槽等珍贵文物。

荆州开元观天门

元代天王铜钟 钟身铭文显示,铸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钟身高1.2米,钮高0.31米,口径1.06米,钟身饰卷草、莲花等纹饰。钲部阴刻楷书铭文,记载捐铸施主姓名、冶匠等,此钟保存完好,是荆州境内现存最古老的铜钟。

明代八卦铜钟 钟身高1.38米,钮高0.34米,口径1.3米,钟身肩部饰莲花纹,鼓部饰八卦图案,钲部阳刻楷书铭文,记载捐铸道士、施主及金火匠等。钟重2500斤(当时计量),现保存完好。

承天寺碑 即承天僧伽妙应塔记碑,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荆州承天寺(已毁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始立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重立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碑高2.19米,宽1.3米,厚0.18米。碑文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写,全文677字,内容为记述承天寺住持僧重建承天寺僧伽妙应塔的经过。

清乾隆防汛碑 碑高1.4~1.6米(下部有残),宽0.68米,厚0.2米,为清乾隆五十四年八月湖广总督毕沅敬立。碑文内容为疏通河道,拆除居民乱搭建的房屋,“但恐日久弛懈,居民又复渐行侵占,不可不永行禁止若,立碑严禁。”

荆州承天寺碑

关公石马槽 位于开元观祖师殿西侧八角亭内。石马槽长5.05米,上宽1.10米,下宽1.05米,高0.50米,槽深0.35米,槽内宽0.78米。据传特大型石马槽为关羽赤兔马专用。清光绪《江陵县志》载:“石马槽,在府志内,相传关某司马物,今隶卒饮马于此,辄鸣跃不前。”辛亥革命后荆州知府署不存,石马槽被弃,20世纪50年代初,被移至荆州博物馆开元观内。石马槽遗存完整。

石马槽

大铁镬 位于开元观三清殿西侧八角亭内,镬,为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器具,也是古代烹人的刑具,俗称大铁锅。此铁镬口径1.76米,内径1.35米,通高0.77米,壁厚0.07米,外沿口下有6只铁耳。传说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乌林时,关羽从曹营中缴获此战利品。另据清穆克登布的《承天寺铁镬考》记载:“按承天寺旧有妙应塔,作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住持僧智珠修复之。山谷[2]为作记,谓其岿然立于云山,是寺之有塔明矣。”文中所说的承天寺曾是荆州古城内的著名古刹,位于现荆州城武商量贩所在地,毁于日军战火。按《承天寺铁镬考》,大铁镬亦可能为承天寺妙应塔塔顶之物。

大铁镬

[2]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太晖观与湘献王墓 位于古城墙西门外附近的太晖村内。该观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柏兴建于1393年。原本为朱柏王宫,后因祖师殿外廊柱浮雕有盘龙,僭越等级,被人告发有谋反之嫌。朱柏畏罪,遂从安陆府弄来一尊大型铜祖师像供奉于后殿,将王宫改为道教道观,取名太晖,后畏罪自焚而死。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时有殿宇五重,建筑雄伟壮观,素有“小武当”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围墙、偏殿被拆毁。“文化大革命”中,祖师殿屋顶铜瓦被盗窃,殿内高大的铜祖师塑像被毁。观内中轴线上遗存有山门、四圣殿、阙楼、朝圣门和祖师殿;东轴线上有文昌阁、药王殿、圣母殿;西轴线上建筑无存。山门为砖石仿木结构,门上石匾为楷书观名“太晖观”,单檐歇山式屋顶及单檐悬山式屋顶。明间檐下砖饰砖雕单踩单昂如意斗拱,次间檐下饰单踩单昂丁家形斗拱。山门及两侧八字墙基座为明代典型风格的须弥座。四圣殿位于山门后侧,已无殿柱和梁架结构。祖师殿所在的高台为青石垒砌,台高8.2米;台前正南设有32级台阶,西侧另各置12级台阶便信众登拜;钟鼓楼分立于高台两侧,为仿汉双阙式建筑;其后是砖石仿木结构的朝圣门,由此进入祖师殿。祖师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设置回廊重檐歇山顶屋面,原复盖铜瓦1504块,均已不存;殿周置12根青石八角形廊柱,其中,南面4柱和北面2柱上浮雕有伸出柱外尺许的盘龙,生动传神;殿内主体结构均为楠木;梁枋、桃檐等饰有彩绘图案。祖师殿四周砌筑有高3.4~3.55米的帏城,其内壁镶嵌有神态各异的500灵官。东轴线上的文昌阁、药王殿、圣母殿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

2001年,为落实宗教政策,太晖观恢复为正式道教场所,内设道长,信众自发朝拜,香火甚为旺盛。

荆州太辉观

湘献王墓位于太晖观西侧,为湘献王平反昭雪后的衣冠冢。1998年2月,因遭盗墓分子炸盗,荆州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646件,其中,有湘献王金印等珍贵文物。该墓为砖石结构,由前、中、后三室和四个耳室组成。墓室南北长11.35米,东西宽8.8米,墓室内高4米。前室外顶仿硬山式殿堂建筑,青色“金砖”铺面,绿色琉璃瓦盖脊,两端筒瓦瓦当上装饰有五爪龙图案。墓室结构奇特别致,建筑工艺精湛。墓冢发掘后,文物部门修复了享堂和神道,其7室地宫及出土文物对外开放展出,与太晖观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湘献王地上、地下两个王宫的特别景观。

湘献王墓的墓室

湘献王谥宝印面

湘献王谥册

荆州湘献王墓

南门天主教堂 位于荆州古城墙南门外东堤街,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当时,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穆迪主持教务。清同治九年,鄂西南教区成立,南门天主堂曾为主教堂,时为湖北省三个天主教传教中心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天主教遭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堂从事正常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顿。1985年,南门天主教堂由占用单位退还天主教会,由国家拨款全面维修,并恢复教会活动。现建筑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占地2000余平方米,巴西利卡式教堂,罗马建筑风格,外观雄伟,内饰典雅,富丽堂皇,内设礼拜堂、经言堂、司铎楼等。其附设黑衣修道院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面积1700余平方米。2008年,南门天主教堂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