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荆州古城墙的肇始,史籍无明确记载,但荆州民间却广为流传着一则颇具神话色彩的关羽筑城故事。史籍对关羽修筑荆州城墙的相关记载则是确凿无疑的。民间有关关羽筑城的神话传说,应是源出于此。关羽筑城是荆州古城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无论是民间传说、史籍记载,还是考古发掘实物,都毫无疑问地证实,关羽是荆州城墙修筑史上最早记载的第一位建城名宿。......
2023-11-16
走近荆州古城墙,犹如穿行古文化的长廊,不仅可以让人真切感知古城墙的沧桑,亦可让人领略古城墙带上更为广博的历史文化胜迹。
屈原雕像与屈原、天问广场均为纪念楚国重臣、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建。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出生郢都[1],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曾为楚国大臣,二十多岁就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仅次于宰相的职务),后任管理楚国屈、绍、景三大王族内部事务的“三闾大夫”。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发展强大楚国。但终因其改革触动楚国上层贵族利益,楚怀王昏庸听信奸佞谗言而未得志,先后两次被去职放逐,直至楚都失陷在无望中投汨罗江而亡。他一生忧国忧民,并以对楚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无比愤恨,以及对真理探寻的热切追求,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享誉世界的不朽作品。
[1]流行说法为秭归,系源自东晋袁菘的《宜都记》;早于袁菘的西汉辞赋家东方朔在《七谏》中认为生于楚郢都,屈原在《哀郢》中也自称故乡是楚都。历史上两说并存。
屈原雕像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抒情诗歌中无可逾越的鸿篇巨制,共376句,2486字,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全诗抒写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揭露了楚国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表达了他振兴楚国、希冀圣君贤相的美政理想以及为实现政治理想“九死未悔”的大无畏的求索精神。《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和忠诚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用大量的神话与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艺术世界,从而产生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离骚》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奇绝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耀千秋的绝唱。
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诗体变革的伟大开拓者。他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形成的“四言诗”体改变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汉代以后的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后世的人们无比景仰他,怀念他。西汉宣帝时期,就已把他作为四大江神之一进行供奉;因他而兴的端午节已成为中国的法定节日;端午节及龙舟竞渡活动千年传承,现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去世2200多年后的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将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三位是: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屈原及其作品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永不陨落的星辰!
屈原雕像矗立在明月公园西南部护城河边的屈原广场上。这尊雕像采用中国花岗岩之乡河北曲阳的涞源红原岩花岗石,精雕而成,通高15米,重达100余吨。雕像神形兼备,面容清癯,目光深邃,展现出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神态与气韵。20世纪90年代初,这尊雕像曾置于屈原长期为官的楚故都纪南城,后又移至九龙渊龙舟赛场南端广场之上,2014年迁置现处。这里紧邻楚王渚宫(荆州城),这里的园林景观清丽雅致;这里的人气超旺,屈原不再“孤寂”。
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屈原是楚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与作品是楚文化的瑰宝!屈原与关羽一样都是从荆州走向世界的超级人杰,这是荆州的荣耀与骄傲!荆州城区原本有屈原祠、庙,现虽不存,但还有他任三闾大夫时的故居江渎宫遗迹,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屈原广场、屈原路,以他的作品命名的天问广场。屈原的英名和精神,永远是楚故都人民高山仰止的精神家园!
张居正故居 位于荆州城东门景区城墙内侧屈原路与荆南路之间的仿古建筑群内。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出生于荆州城区,5岁入学,7岁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中举人,23岁中进士,进入仕途,曾为帝师,48岁任首辅。
荆州新北门外天问广场
万历初年,神宗皇帝年幼,张居正以顾命大臣身份辅弼小皇帝,手握军政大权,实行改革,全面推行“万历新政”。一是在政治上大力整治吏治,推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吏实行严格的考核监察制度,奖罚分明;整顿驿站,革除滥用驿站的积习;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破格使用小吏,重新重用被罢免的能用之才,官场为之一新。二是在经济上改革税赋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清丈天下田亩,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合并征收银两,简化征收手续,使地方官吏、豪强难以营私舞弊,以此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减轻民众负担。三是在军事上改革边防,实行和解方针,重用戚继光等良将,巩固边防。张居正以“知我罪我,在所不计”的无畏精神,大刀阔斧,厉行改革,由此开创了万历新政,使面临崩溃的明王朝得以中兴。他主持朝政整整十年,政绩斐然。改革前的嘉靖末年,国家粮仓不足一年之储,财政赤字超出三分之一;张居正改革后“岁入白银达四百万两,太仓集粟可支数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救时之相,在他去世后不到一年,就很快遭受到了神宗皇帝朱翊钧无情的打击迫害,抄没家产,全家蒙冤,直至崇祯年间才得以平反昭雪。历史自有公论:明代同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李贽称张居正为“宰相之杰”。史学家黎东方称张居正不但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就是自汉以降,也只有诸葛亮与王安石二人稍可比拟。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原故居早已不存,现复建的故居为仿明清园林式建筑风格,占地十余亩,前后四重院落,内有太师居、太岳堂、纯忠堂、捧日楼、文昌阁、张文忠公祠、神龟池等建筑。
张居正故居前院照壁,正面为龙凤浮雕,背后刻有重建张居正故居碑文,大院西厢房太师居,是张居正回荆州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太岳堂是张居正故居内的纪念性建筑,堂正中高大的座碑正面就是明末杰出思想家李贽评价张居正的“宰相之杰”四个大字。太岳堂四周为张居正事迹简介。故居内的“纯忠堂”“捧日楼”之名均为张居正主政时明神宗所敕赐。张文忠公祠内有张居正的年表、族谱及其诗文。正门楹联“隆万年间千载遇,伊周而后一人难”,是清康熙帝对张居正的评赞。张文忠公祠后的文昌阁,供奉主宰文运的文曲星。文昌阁与张文忠公祠之间的水池“神龟池”,与张居正出身时的神奇传说有关。
张居正故居后院的照壁正面为明神宗敕赐的“帝赉良臣”,背面为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所特撰的《张居正赞》。
张居正是一位荆州籍著名历史先贤,在他主政朝政十年期间,对荆州城墙曾进行过多次修缮,他对荆州古城墙的保护与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故乡流传有许多有关他的轶文故事。故乡有他的墓园、纪念馆及珍贵遗物展,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张居正将永生在荆州的大地上。
南门息壤 是荆州老南门外西侧百余米城墙脚下的一处古迹名胜。清光绪《荆州府志·古迹》记载:“江陵府南门有息壤。唐元和中裴宇牧荆州,掘地得石,状与江陵城同,径六尺八寸,徙弃之。时阴雨弥旬不止,有道士欧阳献云:‘若作一石室瘗之,雨当止。’宙惊曰:‘前日弃籓篱下者是也。’如献言而霁。”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苏轼兄弟及父苏洵赴京(开封)途中,在荆州停留期间,遍游荆州名胜古迹。苏轼除写有《荆州十首》《渚宫》外,还写了一篇《息壤歌》,并在诗前写了一段近300字的长序:
荆州南门外有状若屋宇,陷入地中,而犹见其脊者,旁有记云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复如故。又颇以致雷雨,岁大旱,屡发有应。《路史》:高从诲镇渚宫,出经其处,问书记孙光宪,对以伯禹治水,自岷至荆,定彼泉源之穴,虑万世下有或泛溢,爰以石屋镇之。盖本之《溟洪录》裴相欧献之事也。庆历甲申王子融蒞渚宫,岁旱请掘取验,雷雨大至。医博士张若水者,年逾七十,因言,儿时见臧大谏丙尝以久旱,发之数尺,见巨石如屋,四面为柱为牖,百夫莫动。乃縻以巨索,率众数百出之,大雨而止,未及穷其石城者。臧命覆以宇,筑坛以绘风雷之像。陈尧佐易以龙神,有皇佑二年石刻。
苏轼《息壤歌》序援引典籍和证人证言,有理有据事实清楚,言之凿凿,更给荆州息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荆州府志》的记载与苏轼的序言大体一致,说明神奇的传说并非完全虚妄,南门外城墙脚下确实有过有效治水一事。据传息壤为天宫宝物,大禹的父亲鲧盗得宝物助其治水。大禹治水来到荆州,有的放矢在南门一带堵住管涌,遏制了水患,百姓于惊喜惊异中,以息壤之物神话大禹。这是古时人们对大禹治水功德赋予的最好诠释。其实,那时的荆州古城紧临长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随时都有出现“管涌”的可能。南门外的息壤传说,实质就是堵住管涌带有神秘色彩的一则古时荆州的治水故事。
荆州息壤虽带有神话色彩,但这却是荆州古老水文化的生动传奇。遗憾的是息壤处的庙宇及碑记均已毁圮,现仅存庙宇墙基遗址可供寻访。
荆州三管笔 三管笔又名文笔峰,位于南城墙东端土垣之上,20世纪70年代尚存,毁于“文革”时期,现仅存部分塔基遗迹。三管笔原为砖石砌筑,底座呈八角形,腰围9.9米。三管笔状似毛笔,每管直径约为1米,中间一管高6米,东西两管高均为6.2米,三管笔呈“品”字形排列,笔锋直指蓝天。诗人王醉翁在《江陵竹枝词》中吟咏“城上峰高三管笔,从天写出渚宫秋”。清末诗人卞之奇甚赞三管笔:“三支倒笔写冲天,雁作字行云作笔。下雨何曾是墨水,风吹哪能动毫颠。满天星斗点加点,半轮明月圈半圈。作书难写人间事,题诗只寄斗牛间。”(www.chuimin.cn)
三管笔俗传为纪念“公安三袁”所建,晚明著名文学家“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在当时的文坛上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的卓越建树及其深远影响,是荆州的骄傲,以此种特别物化的方式纪念他们,亦符合情理。
三管笔的修建,民间还有另一版本。传说很久以前,荆州有三个敢于见义勇为的秀才,相继告倒过前、后两任贪财枉法的知府。荆州百姓对三位秀才刚直不阿的人品敬佩有加,遂以三管刺向青天的巨笔造型象征三位秀才的仗义勇为精神。这是黎民百姓对社会正义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呼唤。
还有一说认为,三管笔是荆州府学(文庙)的附属建筑(府文庙早已毁圮)。清光绪《荆州府志·学校志》载:“府学在府治东南,明初仍原故址建,国朝因之。”乾隆《江陵县志》和光绪《江陵县志》均记载“文笔峰”与府文庙处在同一中轴线上。据说外地文庙有的亦有类似建筑。
其实,三管笔始建于何时,其最初的创意是什么,史籍均无明确记载。上述三说,没有对错,均可视为三管笔的文化内涵,尊重知识,重视文化,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市文物部门已在三管笔遗址处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人们期待三管笔的重现。
张飞一担土 位于古城公安门护城河对岸的东环南路边,状为一平顶小山丘,峰高约6米,长14米,宽不足10米,其貌不扬,但来历不凡。据传关羽与九仙女打赌筑城,驻守公安的张飞闻讯前来相助,双手拎着两大筐筑城用土,行至护城河边,忽闻关羽已胜券在握,喜不自胜,于是双手自然一松,两筐土便倒在了地上,张飞一担土由此而生。这一传说体现了荆州百姓对与荆州紧密相关的两位三国名将的热爱之情。其实,张飞一担土早就是荆州的一处名胜,历史上称之为“画扇峰”。南朝宋盛宏之的《荆州记》就曾有很形象的描绘:“一峰回然,西映落月,远而望之,如画扇然。”据史料记载,长江原从荆州城南门附近流过,现南门护城河外的东堤、西堤,就是古时的江堤。考古资料已证明,由此堤向南到御路口和新河口的大片区域是长江在漫长的岁月中冲积而成的一片陆洲。由于画扇峰在古江堤之上,其形如扇,更凸显出优美,故名画扇峰。其上曾建有古朴风雅的六角小亭。历史上这里还曾是荆州八景之一。
张飞一担土
2016年10月,对张飞一担土进行了保护修缮,并增设了张飞雕像。这与关公义园的关公圣像,形成为隔河相望的新景观。关羽、张飞两位结义兄弟、蜀汉大将竟于1800年后,再次相聚于古城荆州,再次演绎新的传奇!
荆州城墙博物馆 2001年5月建成开馆,馆名由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题写。城墙博物馆主要是现场展示2000年于小北门城台西侧发现的一段长19.3米、高7.2米、厚1.2~0.7米、修筑于明成化年间的石灰糯米浆干打垒特殊墙体,及考古发掘探方标本、部分实物等。此外,还通过部分史料、历次城墙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影像资料和历代铭文砖展示等解读荆州城墙的历史和价值。其中,还重点展示了与荆州古城墙历史沿革紧密相关的两位著名历史名贤的名篇:王粲的《登楼赋》和朱熹的《江陵府曲江楼记》。
荆州博物馆远景
荆州博物馆珍品楼
荆州博物馆 创建于1958年,占地50122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1000平方米,是一座融陈列展览、文物收藏和考古发掘及研究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1993年荣获国家地、县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盛誉,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4A级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迈入国家文物局首批评定公布的全国83家一级博物馆行列。
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0万余件(套),加上传世文物,共收藏各类文物138072件(套),其中,馆藏一级文物547件(套),二级文物1542件(套),三级文物23163件(套)。其藏品极具荆州地域特色,不少藏品为仅见的孤品或代表楚文化最高成就的文物,如史前巧夺天工的各种玉饰,质、数堪称国内之最的战国丝绸,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剑,填补史书空白的楚汉简牍,色泽艳丽的楚汉漆器,保存完好的西汉男尸等。这些稀世珍宝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荆州博物馆也因此长期成为荆州市旅游观光的“第一窗口”。
荆州博物馆常年陈列展览,并免费对外开放。陈列展出的数千件文物,是该馆馆藏文物的精华,可谓宝中之宝。现陈列展览分为陈列大楼、珍品馆、临时性展区三大部分。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长165厘米,袖展158厘米
凤鸟莲花漆豆(战国)
位于前院的陈列大楼为基本陈列,即按历史发展顺序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示荆州地区从旧、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文明发展史,共设有《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两大专题展,后者曾被评选为1999年全国十大文物精品展。陈列大楼还专门辟出展室,长年举办有影响、有特色的文物专题陈列,现设有《传世文物展》《楚汉简牍展》《荆州楚墓暨熊家冢出土玉器展》。
虎尊
楚玉佩
位于后院的珍品馆,内设3个专题展。《荆州凤凰山168号汉墓》专题陈列,展出的是该馆1975年在楚故都纪南城凤凰山出土的一具保存完好的西汉男尸及其棺椁和随葬物品。据墓中出土文字记载,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早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该男尸在地下埋葬2100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见,其主要原因在于深埋、密封,墓室长期处于缺氧和恒温的稳定环境中,内棺10万毫升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菌、杀菌作用。装殓男尸的一椁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椁室及二套棺表明了墓主人的地位与身份。陈列展出的数百件随葬物品中,有号称“天下第一”的两样款式别致、保存年代最久远的生活用品:麻裙和麻鞋,异常珍贵。
《古代漆器精品展》主要展出荆州地域多年出土的楚、汉时期的精品漆器。荆州博物馆发掘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漆器逾万件,是全国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馆。楚、汉漆器品种繁多,就胎质而言,有木、陶和夹纻(麻)等多种胎质;从用途讲,有多种饮食器具如各种盛酒器具,有娱乐器材如琴瑟等,有各类兵器如木质盾牌,还有避邪之物如镇墓兽等。这些古代漆器在地下历经2000多年完好保存至今,实属难得。尤为珍贵的是陈列展出的200余件(套)古代漆器造型别致生动,构图精巧明快,色泽亮丽如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难得的宝中之宝。
《楚汉织绣品展》,主要展出1982年1月在原江陵县马山砖瓦厂1号楚墓发掘出土的一批战国中晚期的绢、纱、罗、锦等丝绸织绣品,包含有衣、裤、衾、被、丝带等成品。这些丝织品有的薄如蝉翼,轻若笼烟;有的刺绣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有的色彩艳丽,五彩纷呈;有的经纬密度,超乎想象,密于今天的降落伞。丝绸织绣品富含蛋白质,极难长久保存。马山1号墓出土的这批丝织品,其年代之早,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艺之高超(有的采用现代工艺都无法复制),均可称为世界之最。荆州博物馆也因此被业界称之为“丝绸宝库”。
荆州博物馆按国家一级博物馆要求,于2007年特别设置了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固定性临时展区。展区位于前院陈列大楼西侧,内设三个展厅,用于不定期举办考古最新发现展、引进的外展或其他特别专题展。
此外,荆州博物馆还特设有楚乐宫,开展楚乐展演。楚国是歌舞之邦,楚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代乐器。1992年荆州博物馆将楚乐、楚舞搬上了楚乐宫的舞台。那古老的编钟、石磐,那浑厚绵长的历史旋律,那宫中舞女的翩翩风姿,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又给人以余韵不绝的精神美感。1993年,楚乐展演还应邀参加了澳门国际艺术节,并受到了原葡萄牙总督和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赏。
浏览古城墙,参观古城墙带上的博物馆,犹如走进历史文化的瑰丽长廊与殿堂,既感受视觉盛宴,更感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神奇。
有关南国完璧 荆州古城墙的文章
对于荆州古城墙的肇始,史籍无明确记载,但荆州民间却广为流传着一则颇具神话色彩的关羽筑城故事。史籍对关羽修筑荆州城墙的相关记载则是确凿无疑的。民间有关关羽筑城的神话传说,应是源出于此。关羽筑城是荆州古城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无论是民间传说、史籍记载,还是考古发掘实物,都毫无疑问地证实,关羽是荆州城墙修筑史上最早记载的第一位建城名宿。......
2023-11-16
这次修缮荆州城墙,实际在朱柏来到荆州之前,早已开始。荆州城墙上有不少洪武十三年、十六年的文字砖就可证实。明嘉靖九年,再次大修荆州城墙。此次修缮距明初修筑已有一百多年,这应是一次较全面的修葺。明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对此还专门撰写了《荆州修复北城记》。这就充分说明万历初年对荆州城墙的修缮是多方面的。荆州城明代砖城墙......
2023-11-16
南城墙东端考古发掘出在六朝墙体之上,有一层隋唐时期的夯土堆积,这样的墙体实物,说明隋唐时期对荆州城墙进行过加高修筑。这一时期,对荆州城墙的修筑,史籍虽无详载,但我们却有幸从处于巅峰时期的唐诗中,体察出了与荆州城墙修建有关的细节。这时张九龄年近花甲,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在荆三年期间,常登荆州城南楼览胜,仅冠以“登楼”为题的诗作就有《登荆州城望江二首》《登荆州城楼》《登郡城南楼》等数首。......
2023-11-16
为固城防,赵雄奏请南宋朝廷重修荆州城墙。赵雄重修荆州城墙,不仅在外侧修筑了坚固的整体砖墙,而且在城墙之上增筑了一千余间敌楼、战屋,致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立体城防体系。荆州城墙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较完整的宋代砖城墙和土城垣,说明元世祖下诏毁城,并未夷为平地。荆州城垣仍整体遗存于世,其中的奥秘,也许与荆州城墙能有效防患长江洪灾有关。......
2023-11-16
荆州城墙可分为六个大的发展阶段。关羽镇守荆州达10年之久,为了北抗曹操,东拒孙吴,加固和修筑城墙。桓温为荆州刺史10余年,荆州屯兵重镇,多次征讨都从荆州发兵,对荆州城墙修葺、加固应是桓温镇守荆州的首要防务。......
2023-11-16
在此后一千余年间,曾先后8次成为帝王都城。作为临江王国的都城,虽只存续了5年,但首开了以江陵城为帝都的先河。因侯景之乱,建康破败,梁元帝遂定都江陵。梁元帝为江陵城的城防和文化建设均做出过永载史册的贡献。铣即帝位后,忌诸将拥兵擅权,遂以休兵营农为由,罢黜将领,导致部属叛逃,都城仅数千兵卫。第八次定都江陵的是荆南国王高季兴。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屡为帝都王城,这是荆州古城恒久昌盛的体现。......
2023-11-16
迄今发掘出的最早的三国至两晋时期的土城墙,已埋入现城墙之下3米多深。此时期现遗存土垣顶部宽达10余米,其规模与楚故都纪南城现遗存土垣顶部宽度相差无几。北城墙远安门处石灰糯米浆辅助干打垒墙体三国时期,除关羽外,接替吕蒙任荆州都督的朱然也筑过城墙。此次朱然修筑荆州城墙,主要是加高加厚,以提高城墙防御能力。两晋时期史籍还记载了东晋两位荆州刺史修筑过荆州城墙。所谓“城橹”指的就是城墙和护城河上的战船。......
2023-11-16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天力难,爰集兹绪卒有功,庸为方镇首家铭史册,书法众焉。赵公名雄,为右丞相,去江陵而判其乡资州。阎公名苍舒,为吏部侍郎,待制龙图阁,其继赵公,自汉中徙焉。)郡国之有城,犹人之有肢体也。体与神相载,则为平满,为匀适。荆州城不知所自辟。......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