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国完璧:荆州古城墙的三大敌楼

南国完璧:荆州古城墙的三大敌楼

【摘要】:今有迹可循者,就是已载入史册的三大敌楼,即位于东城墙与南城墙交会处的仲宣楼、位于东城墙与北城墙相交处的明月楼和位于小北门东侧数百余米处的雄楚楼。三大敌楼均位于城墙的转角处,故又可称之为角楼。三大敌楼中,仲宣楼最为有名,雄楚楼规模最大。荆州仲宣楼遗址仲宣楼因王粲及众多慕名而至的历史名贤永载史册。因萧绎之故,明月楼成为荆州城墙上一处著名的城楼。

敌楼,亦俗称瞭望楼、战屋,是冷兵器时代城防部队调兵遣将、观察敌情、打击攻城之敌的重要所在。据清光绪《荆州府志》记载,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荆州安抚使赵雄重修荆州城墙曾建敌楼战屋一千余间。今有迹可循者,就是已载入史册的三大敌楼,即位于东城墙与南城墙交会处的仲宣楼、位于东城墙与北城墙相交处的明月楼和位于小北门东侧数百余米处的雄楚楼。三大敌楼均位于城墙的转角处,故又可称之为角楼。三大敌楼因地处有利方位,建筑雄伟,视野开阔,多有名士骚客登临,并因此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轶文故事。三大敌楼中,仲宣楼最为有名,雄楚楼规模最大。三大敌楼均因名人效应而永载史册。

仲宣楼 位于东城墙与南城墙相交转角处,始建于何时不详。但仲宣楼之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南朝梁元帝的诗句可为之佐证:“朝出屠羊县,夕返仲宣楼”(《出江陵县还》)。后梁乾化二年(912年)高季兴复建此楼,以望沙津,更名望沙楼。至北宋真宗时期,“宋陈尧咨为守,更名仲宣楼”(清光绪《荆州府志》)。北宋陈尧咨(970~1034年)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家庭”成员,其父陈省华去世后尊享宰相级待遇,其兄陈尧叟、陈尧佐都曾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陈尧咨是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及第的状元,曾任荆南节度使治江陵,陈尧咨善射,并因此演绎出了一则与荆州有关的历史典故。“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注:由基,相传为楚国的神射手),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耶?’杖之,碎其金鱼”(《宋史·陈尧咨传》)。北宋重文轻武,陈母责其子以“弓矢为乐”不务正业,即举杖打去,不料将其金鱼配饰打落破碎。由此可见其家教家风之严。陈尧咨后官至尚书工部侍郎,还是著名书法家。显然,陈尧咨在荆南任时,对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及《登楼赋》,崇尚有加,遂将望沙楼复以仲宣楼原名。因王粲为东汉名士,又有传世名篇《登楼赋》,且这里正如《登楼赋》中所描绘的“实显敞而寡仇”,视野开阔,城下是最宽阔的护城河段,既可“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又可南及长江,亦可东眺商贾繁荣的古沙津(今沙市)。仲宣楼自始就与文人雅士结有不解之缘,仅清乾隆《江陵县志》收录吟咏仲宣楼的诗词就有20多首。南朝时,仲宣楼在梁元帝的诗句与心目中,就已成为江陵的代名词。寄居荆州的诗圣杜甫,在病老穷愁遭人冷遇时,竟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王粲当年在荆州的遭遇,同病相怜,感慨油然而生:“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秋日荆南述怀三韵》)。唐代诗人元稹在遭贬荆州的五年里,亦时常登仲宣楼与王粲进行心灵对话,借以浇愁:“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远望》),“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献荥阳公诗五十韵》)。明代荆州籍“宰相之杰”张居正更与仲宣楼有“情关命途,生死之交”。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一日,张居正之父张文明大清早同几位好友登游仲宣楼,偶感风寒,酿成大疾,不治而终。身为首辅的张居正未能获准回家守孝,其政敌借故上演了一场“夺情”风波,然张居正不改初衷,对仲宣楼仍一往情深:“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登高愧能赋,空羡昔人贤”(《题仲宣楼二首》)。

荆州仲宣楼遗址

仲宣楼因王粲及众多慕名而至的历史名贤永载史册。历史上仲宣楼曾屡毁屡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度重建,民国时期毁圮。现存遗址,保存完好。遗址长31米,宽24米。

明月楼 位于东城墙与北城墙相交处,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时期。公元526~552年,南朝梁元帝萧绎先后两次在荆州任刺史17年,后又称帝建都3年,在此期间,他除精心经营荆州防务,兴建木栅城外,还修建了豪华的湘东苑,并要其属下刘孝绰在湘东苑北面修建了高大的明月楼。据传此楼可直通湘东苑。萧绎自幼好学,擅诗赋丹青,他常在明月楼与文人雅士相聚,吟诗作赋。“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如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萧绎《荡妇秋思赋》)。萧绎的御用文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就曾“屡陪明月宴”(清康熙《荆州府志·古迹》)。西魏灭梁后,湘东苑及明月楼被毁。后人将府城东北隅之敌楼袭用“明月楼”之名。因萧绎之故,明月楼成为荆州城墙上一处著名的城楼。历史上不乏名士墨客登临此楼。明月楼毁于日军战火,遗址平面长29米,宽20米,保存完好。

雄楚楼 位于小北门东侧近千米处的北城垣上。雄楚楼始建于何时,史籍不详。五代时高季兴复建,后迁建于现址。楼名源自于诗圣杜甫的诗句。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在四川成都的权势旧友严武骤逝,失去依靠,难以生计,遂乘舟顺江而下来到了族兄杜位所在的江陵。此时,适逢驻守江陵的荆南节度使卫伯玉新晋阳城郡王,大兴土木,在城西北新修了一座高楼,杜甫遂以此为由头赋贺诗一首:

荆州雄楚楼遗址

楼上炎天冰雪生,

高飞燕雀贺新成。

碧窗宿雾濛濛湿,

朱拱浮云细细轻。

杖钺褰帷瞻具美,

投壶散帙有余清。

自公多暇延参佐,

江汉风流万古情。

杜甫在诗中恭维卫伯玉文武兼备,“杖钺褰帷瞻具美”,意在能得到卫伯玉的赏识。为加深卫伯玉对自己才情的印象,联络感情,他又续作一首《又作此奉卫王》:

西北楼成雄楚都,

远开山岳散江湖。(www.chuimin.cn)

二仪清浊还高下,

三伏炎蒸定有无。

推毂几年惟镇静,

曳裾终日盛文儒。

白头授简焉能赋,

愧似相如为大夫。

然而,杜甫的满腔热望,得到的却是一介武夫卫伯玉的冷漠,还有族兄的冷淡。杜甫在江陵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生计仍难以为继,只得离开江陵,再次踏上漂泊的难途,以至两年后客死耒阳。这是诗圣的人生悲剧。然而“西北楼成雄楚都”的意境与雄浑,余韵不绝。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节度使高季兴于子城中复建此楼时,便撷取诗句中“雄楚”二字用作楼名。“今城虽迁改,而名仍存”(清光绪《荆州府志·古迹》)。雄楚楼迁建于北城垣后,仍用原名。楼以人名,爱屋及乌,后世文人多慕名而至。明中晚期著名诗人宋登春就曾咏吟《九日集雄楚楼怀旧》:

沱水燕关忆壮游,

短衣孤剑到荆州。

天高纵酒逢青眼,

马上看枫掉白头。

日暮饥鸟还绕树,

烟寒古堞自深秋。

江空鸿雁无消息,

千里相思月满楼。

清咸丰年间曾重建此楼。雄楚楼是荆州城墙上最大的一处敌楼,后毁于日军战火。雄楚楼遗址台基高约1米,平面长38米,宽30米,遗址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