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国完璧:荆州古城墙的演变与技术

南国完璧:荆州古城墙的演变与技术

【摘要】:荆州城墙的遗存,史籍的相关记载,城垣的三次考古发掘,使我们对荆州城的演变、发展以及筑造技术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荆州城墙西门瓮城就荆州城墙墙体演变情况而言,荆州城墙先为土城,续建砖土混垣,最后才是以外展的砖墙为主、内衬的土垣为辅。就城墙的建造技术而言,土城的修筑有遗存的楚故都纪南城和郢城城垣作范本,三国时期土城垣规模类似纪南城、郢城遗存城垣。

综上所述,荆州古城墙从三国时期始,历经两晋、南北朝(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15个朝代,延续不断,直至当今。荆州城墙的遗存,史籍的相关记载,城垣的三次考古发掘,使我们对荆州城的演变、发展以及筑造技术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荆州城墙西门瓮城

就荆州城墙墙体演变情况而言,荆州城墙先为土城,续建砖土混垣,最后才是以外展的砖墙为主、内衬的土垣为辅。多次考古发掘证实,荆州城墙在隋唐以前城垣皆为土垣;五代始有砖土混垣;整体砖城则出现在南宋初年,明代砖城位于宋砖城外侧,南宋砖城已隐没于明代砖墙与宋、明土垣之间;自明代初,砖城用砖始为规格一致的特制城墙砖;现荆州城砖垣和条石墙基大多为明代遗存;现可见砖城墙,除南城墙白马井处藏兵洞外马面墙体为宋代外,均为明清遗存。

就城墙的演变规律而言,从三国时代起,现存的荆州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城址始终没有离开现城墙的范围,位置仅小有变动,即在平面上,从早期到晚期,由内向外推进,推进的距离在50米范围之内;在立面上,从早期到晚期,由低向高堆积,早期城墙深埋在晚期城墙之下。(www.chuimin.cn)

就城墙的建造技术而言,土城的修筑有遗存的楚故都纪南城和郢城城垣作范本,三国时期土城垣规模类似纪南城、郢城遗存城垣。五代和南宋时期砖垣为小砖(大部分为墓砖)垒砌,收分大,细泥浆砌缝。明、清时期砖垣用特制城墙砖垒砌,收分小,用石灰糯米浆砌缝。三国至五代筑城用土多为居民生活用土,包含物丰富。宋、明时期筑城用土为掘壕取土,土质粘,包含物少。各期土城垣都经夯筑,三国至五代为圆木夯,宋、明时期为方石夯。五代和南宋时期筑城均先加宽墙基,后筑墙体。明、清时筑城只依旧基修建。

就荆州城墙延续的时间而言,三国时期土城墙的发现,使荆州城墙修筑的年代,推前了一千多年;五代砖城垣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城的历史推前了四百多年;三国以降历代城墙遗迹的出土,证实了“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变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中国文物报》,1998年10月7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