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东北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因此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唱二人转是所有的东北人的本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唱。东北自古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2023-11-16
鄂温克族的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人们即景生情,即兴填词吟唱。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努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
自由舒展的曲调充满了浓郁的山野气息,明澈而开阔的旋律将对鄂温克人对故乡的赞颂勾勒得清新感人,如同湖面的粼粼波光灵动而自由。200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申报的鄂温克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温克族民歌具有宽广、抒情的特点,结构方整对称,多由上下句组成,或由单乐句的不断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鄂温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声音阶。鄂温克族民歌歌词多用头韵,衬词较多,唱抒情性长调时,常喜用带鼻音的唱法,使感情体现细致入微。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
(二)歌词的文学性
鄂温克族文学脉络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口头流传的自然起源、萨满神话传说、萨满神歌、咒语和祈祷词等。第二个时期为近代文学,主要包括关于氏族祖先英雄、风俗、风物传说、寓言、笑话故事以及情歌、儿歌、谚语和谜语等。第三个时期为现代文学,主要包括新民歌、群众性文学创作活动等。鄂温克族喜欢唱歌。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有很多歌曲是他们用同个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悠扬奔放的旋律,表现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朴的性格。他们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长的叫故事歌。
(三)鄂温克民歌的五声调式
鄂温克族传统民歌中,除了单一调式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交替调式的民歌。其总的特点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五声调式,其中宫调式民歌、徵调式民歌与羽调式民歌的数量较多,而商调式民歌与角调式民歌则很少见,只是在宗教色彩浓烈的萨满音乐中较为常见。可以说,鄂温克族民歌的调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宫调式、羽调式与调式民歌中。《大雁湖》《金色的雅鲁河》《母鹿之歌》《金珠和珠烈》《为什么把我嫁给他》《内胡楞》都是鄂温克民歌的优秀代表。《大雁湖》唱道:“珍禽异鸟在湖面上飞翔,大雁湖好风光(哦哈嗬);雪白的天鹅在绿水中游荡,乌兰泉好地方。伊敏河水乳汁般流淌过大山的胸膛(哦哈嗬),俊俏的鄂伦在树林中奔跑,鄂温克好猎枪。鄂温克人民悠扬的歌声在这里回响(哦哈嗬);歌唱这风光秀丽的地方,我们的家乡。”《金色的雅鲁河》歌中唱道:“金色的雅鲁河,金光闪耀啊嗬,清澈的辉河荡起碧波,辽阔的草原牛马满坡啊嗬,鸟语花香呦醉人心窝,这里的鄂温克幸福快乐啊嗬,故乡处处呦燕舞莺歌。”
(四)鄂温克民歌的旋律特征
(1)波浪及山峰式旋律为主的旋律形态
在鄂温克民歌中波浪式旋律线条形态随处可将,这种旋律形态大大加强了鄂温克民歌流动色彩。但与其他的民族的民歌不同的是它在波浪式的形态中加入了山峰式的旋律形态,缩短了音区变化时间,扩大了音区的表现范围,音乐表情达意更加的酣畅淋漓,柔美中透出刚劲,如《什么最美丽》。(www.chuimin.cn)
(2)模仿及核心动机贯穿是其主要的发展手法
这两种手法均能使音乐材料在发展变化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音乐材料集中统一。如《什么时候最得意》。
(3)旋律音域狭窄,材料质朴简练
鄂温克民歌有音域不宽的特点,多数作品的音乐都在一个半八度的音乐范围内。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尽量地扩大音域,在旋法中使用一种连续冲高,连续跌低的手法。同时在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过渡过程中,并不使用过多的过渡性的手法,而是使用直接的旋律大跳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旋律简明、快捷、质朴而有力。如《什么时候最漂亮》。
(五)鄂温克民歌的调性特征
①绝大多数的鄂温克民歌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在此基础上有时候也采用用偏音代替主音的手法,经常使用变宫音,而用清角来进行替代的较少,六声性音列沿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加入偏音的手法。
②调式方面以羽调式,宫调式为主,占鄂温克民歌的绝大多数。其次是徵调式和商调式。角调式很少见。从调式结构上来看羽调式和徵调式互为倒映。羽调式,一级支持音为徵,宫音距离主音最远,经常作为经过音来使用。使其与汉族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宫调式从色彩上相距最远,这种调式风格使得鄂温克民歌有近似俄罗斯族自然小调的风格。徵调式的上方和下方有宫和商音的支持,羽音为二级支持音,角音关系较远,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调式特点使得鄂温克民歌有近似汉族民歌的特性。
③终止式为多种并存,包括级进终止、跳进终止、环绕式终止。
有关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的文章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东北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因此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唱二人转是所有的东北人的本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唱。东北自古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2023-11-16
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2008年6月7日,鄂伦春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的民歌多是以山歌即“赞达温”曲调为主。活泼、欢快的音乐,表达了鄂伦春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权利平等,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④鄂伦春民歌的曲式结构,大多数以双句问答的结构居多,包括句尾变化重复的双句结构。......
2023-11-16
有文字记载的东北民歌最早的就是隋朝的民歌《芝栖》,其次是《大业长白山谣》,是明朝杨慎在《古风今谣》中的民歌,描写的是隋朝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朝鲜的战争,人们流离失所的痛苦。清朝出现了“东北大鼓”,东北大鼓很多唱段亦是东北民歌的来源;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八旗子弟中形成了“子弟书”,代表作之一是《长坂坡》。东北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同情受压迫、被剥削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爱情自由的《尼姑思凡》。......
2023-11-16
满族发源于东北,满族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底层文化和基础文化。经过历代的民族融合,满族的文化和汉族的文化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独具魅力的东北地域文化,满族文化已经超越了民族界限,成为东北各族人民乐于接受的共享文化。满族文化对东北的地域风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023-11-16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构成了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从1985年开始,在赫哲族聚居区举办“乌日贡”文体大会,1988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
2023-11-16
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心上人》《山乡》《催眠曲》等山歌,可谓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2023-11-16
民歌是民族音乐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歌也影响促进了东北的二人转、东北大秧歌。它以东北民间广为流行的同名民歌《月牙五更》为主旋律,并以鲜明的关东舞蹈风格,描绘了关东大地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拼搏向上的生存意识,构成了一幅幅多彩、情趣盎然、美丽纯情的生活画卷。再一次展示了关东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2023-11-16
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公元7世纪中叶自西亚、中东传入中国。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称为基督教。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