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满族民歌:继承先祖的民族精神

满族民歌:继承先祖的民族精神

【摘要】:满族民歌中的说唱类民歌,大多源于此。满族民歌体现了满族人民不忘祖先功德,不忘民族根本、继承祖业的民族精神。满族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满族人民渔猎、采集、农耕等生产劳动的场面。这是一个少女内心的自白,爱恨交织,柔肠百转,表达了满族少女纯真、热烈、深挚的爱情和可爱而又天真的性格,显示出满族情歌大胆、泼辣、健康的风格,毫无矫饰与晦涩之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经典的民歌,满族民歌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满族人民彪悍晓勇、精于骑射的民族传统和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理、气候风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原因,一些民歌至今仍然流传于满族民间尚未被发掘,有待我们进一步搜集整理。

十八世纪中叶,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主要流行在东北的沈阳等城市,是一般市民最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著名的作者是鹤侣和韩小窗。著名的子弟书作品有《借靴》《柳敬亭》《侍卫叹》《全德报》《糜氏托孤》《露泪缘》等39种。满族民歌中的说唱类民歌,大多源于此。

满族民歌体现了满族人民不忘祖先功德,不忘民族根本、继承祖业的民族精神。特别是把为本民族作出贡献,建立过丰功伟绩的努尔哈赤当作英雄讴歌,如:“一块砖,两块砖,老罕王起兵长白山。三块砖,四块砖,萨尔浒大战天下传。五块砖,六块砖,八旗大军打进山海关。”

满族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满族人民渔猎、采集、农耕等生产劳动的场面。

(一)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满族先民们渔猎生产、骑射生活的写照。满族的祖先以渔猎为生,外出打猎时要带弓箭、骑马、领猎犬,根据情形进行射猎。如流传在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打猎歌》:“风吹号,雷打鼓,松树伴着桦树舞。哈哈(满语男子)带着弓和箭,打猎进山谷。呦呦呼,呦呦呼,打猎不怕苦……”流传在吉林省图们江下游珲春县一带的《跑海南》就是一组全面反映满族人民出海渔猎生活的海上作业的渔民号子。其中有一首《海参崴大海滨》生动反映了满族渔民拼力与海风搏斗,与恶浪抗争的顽强精神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东南风来哎嗨,西北浪来哎嗨,出南海呀哎嗨,过山岗阿哎嗨。红白净子来哎嗨,豹子眼来哎嗨,白汗褶呀哎嗨,大布衫啊哎嗨……鹦嘴靰鞡哎嗨,脚上栓来哎嗨,翻山越岭哎嗨,把家还哎嗨”。由于当时满族渔民出海驾驶的是“杨木雕,柳木桨、断条筋、白布蓬”的简陋小船,航行在大海之中,其艰难危险,不言而喻。海上无风三尺浪,何况天气变化异常。因此海事经常出现,不知有多少人成为悲剧的角色,不知有多少人家成为孤儿寡母,当她们发现自己犹如深秋丧偶失群的孤雁时,转瞬即陷入孤寂悲凉的深渊……“遭了那狂风哎嗨,后悔已晚那哎嗨,身边那擞下哎嗨,老婆孩几呀哎嗨。高堂擞下那哎嗨,父母二人那哎嗨,家中的老少哎嗨。无人照看那哎嗨。这样的日子哎嗨,怎么能过呀哎嗨……”他们孤苦无靠,只有借助歌声,诉说自己的不幸与哀痛,“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神仙都有团圆日,可叹小奴守孤凄”。“孩子小来事不知,不是缺烧就是少吃”。这些饱含海风苦涩味的民歌,凝结着满族父老乡亲的血泪、辛酸。它是满族同胞含辛茹苦,开发建设边疆所付出的重大代价的历史见证。

反映满族人民开始从事农耕劳动的民歌有《跑马占山歌》:“大罗圈,小罗圈,阿玛跑马占荒山。占荒山,不纳捐,招来垦民一十三。又刨地,又烧山,山前山后冒黑烟……”有反映满族人盖房子上大梁的时候一边上大梁边唱的歌,即《上梁歌》:“浇梁头,浇梁头,祖祖辈辈出王侯,浇梁腰,浇梁腰,祖祖辈辈吃犒劳。”如果正在上梁的时候真的下几滴雨,众人就会欢呼,认为这是吉利的事情,是此家出现侯爵的征兆。

(二)小唱

类似于汉族小调,小唱是反映满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民歌,现在用满语演唱的小调已经绝迹,这也是音乐界的巨大损失,现在的小调都用汉语演唱,如《子孙万代歌》:“绿绿生菜根,那位祖爷有;三个儿子,四个孙子,呜咧咧!呜咧咧!”现在这首小调已经没有人会唱了,只是作为口头的文字流传下来。

情歌,又称恋歌,表现了满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纯真、热烈、忠贞不渝。流传在黑龙江省宁古塔地区的《盼哥》表现了对恋人的深切期待:“天上星星千万颗,地上阿哥多又多。土地佬暗地牵红线,他把线头抛小哥。爱小哥、恨小哥,骑马穿林象穿梭,为啥不当小妹把那话儿说。爱小哥、恨小哥,格格大了不知哪天坐喜车,你咋还不把谋托。”这是一个少女内心的自白,爱恨交织,柔肠百转,表达了满族少女纯真、热烈、深挚的爱情和可爱而又天真的性格,显示出满族情歌大胆、泼辣、健康的风格,毫无矫饰与晦涩之处。还有一首《盼》歌,用巧妙的联想表达女主人公的痴情:“格格窗前绣金线,两眼直直望南山。不绣春花不绣鸟,绣根情丝连青天。五更去,夜深还,心儿随你去山间。夜夜影壁后面把你盼,月亮吃缺了又补圆。”通篇运用巧妙的联想,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女主人热烈而深婉的感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既没有一般俗曲中的低级趣味和不健康情调,也有别于封建文人笔下的闺怨幽思,自歌自遣。目前搜集到的还有《怨歌》《分别歌》《单身歌》《救国歌》等。

(三)分别歌

“分别歌”是唱离愁别恨的,多表达情郎或者丈夫外出谋生或者征战,女的在家思念情郎或者丈夫,诉说生活的艰难的民歌。流行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吉林省敦化市满族村屯一带。《五更天》就属“分别歌”,歌词大意是:“一呀一更里呀,天头发了黑,寒境贫寒叫人伤悲。畏根要出门(这里的‘畏根’指丈夫),小奴家我如掉魂,两眼泪淋淋。二呀二更里呀,月牙升正东,夫妻二人坐在房中,越唠越伤情。小奴家我双落泪。三呀三更里呀,月儿在正南,吃糠咽菜,为奴也不嫌,情愿受艰难。在家千事好哇,出门事事难。四呀四更里呀,公鸡叫头遍,翻来覆去总也不合眼,越寻思越犯难。奴家的命儿苦哇,活着俺可怜。五呀五更里呀,眼看就亮天,呼一声畏根你听奴言,过河要试深浅,天黑早住店,奴在家里盼你早归还!”这首《五更天》凄婉悲切,撼人心魄,深刻地反映了满族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和一对青年夫妇即将分别的悲伤之情。清兵入关以后,八旗兵死亡累累,仅宁古塔地方就抛下士兵的妻子一千多名。“昂邦章京”虽然给她们立了“贞节碑”,但是,贞节碑下,孤儿寡母仍举目无靠,万念俱灰。在民间流行着一些反映她们生活的民歌,《寡妇调》就属于“单身歌”的一首:“正月里,是新春,家家户户迎亲人。奴家我一人守家门,残灯泪烛思忠魂。盼念你早日回古塔,谁想你命短先丧身,撇下小奴靠何人,三月里,燕子飞,杨柳吐絮随风吹。燕子南飞又回返,夫君你为啥不能回?尸骨化作南国灰,北地空留贞节碑。小奴越哭越心碎,清明思魂不能归。”“七月里,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神仙都有团圆日,可叹小奴守孤凄。孩子小来辛不知,不是缺烧就是少吃。九月里,狄风凉,各样庄稼都上场。人家夫妇都在场上,小奴家我自己忙。想求隔壁他老叔,问了几次都说没工夫。可叹小奴我命儿苦,熬到多久咱才能有出路?”处于长期征战生活中的满族妇女,在丈夫出征之前,虽有肺腑之言,但仍感到自豪、光荣,对丈夫寄予希望,给予鼓动,《青石板》就是其中一首:“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挂糠灯。糠灯照亮羊肠道,我送阿哥去出征。去出征,好威风,左肩挎着堆翎箭,右肩背着宝摊弓,白马银枪挑红缨。腰间荷包交给你,盼望阿哥早立功。”满族妇女对丈夫披甲出征、驰骋疆场感到是一种自豪,《出征歌》反映了满族妇女热爱军旅生涯的爱国热情:“八角鼓,响叮当,八面大旗括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丈夫在正黄,黄鞍黄马黄铃铛,出征一定打胜仗,打了胜仗回家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外国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同时,沙俄出兵溯黑龙江、松花江而上,进犯我国东北地区。沙俄侵略军所到之处,遭到东北各族人民组织的义和团的阻击。《入庚子年》就是反映当时依兰县满族人民制造拦江锁,限击沙俄军舰进犯的民歌。“一入庚子年起了义和团,两岸设伏兵,铁锁横江拦。打、打、打,拦、拦、拦,赶走了俄国船。”“九一八”事变后,满族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愤愤不平,产生了很多忧国忧民的民歌,《救国歌》就是中一首:“中华民国多事端,东北三省又起狼烟,日本鬼子占了奉天。大帅被炸死,少帅又进关,北大营里一枪也不还,可怜我三省好江山。”这首民歌已不是凄凄切切的情歌,而是充满慷慨之情、具有爱国思想的一首民歌。在日本强占祖国东北的十四年间,抓了大批的中国老百姓去当劳工,如煤矿挖煤,进深山采伐,《伐木工人住破棚》就是反映居住在长白山镜泊湖畔的满族群众被日本抓劳工进深山采伐时艰苦处境的一首民歌:“达子香,落泪红,伐木工人受苦别。朝天每日伐房木,自己住着破工棚。三伏天,雨涟涟,工棚难得一天干。衣裳湿得像水洗,满地场蛇蛤蟆窜。冬腊月,雪满天,工棚八面透风寒。一块狍皮盖何处?四月筛糠心打战。”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抗日行动,受到了东北三省满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流传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卧龙河一带的《我是抗联运粮官》这首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满族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深夜出村给抗联送粮食的场面:“装上粮食三斗三,赶着爬犁上南山,夜深人静爬过岭,我是抗联运粮官。”流传在吉林省的《涂江水日夜流》就是一首反映当地满族人民对抗日联军和扰日英雄的赞赏的民歌:“涂江水,日夜流,英雄之歌唱不休,唱得日头放金光,唱得高山直点头,唱得月亮晶晶亮,唱得江水滚滚流,抗日英雄杨靖宇,日月山河共不朽。”

满族民歌结构严谨,韵律铿锵,风格粗犷,语言泼辣。虽然篇幅不长,但情真意切,深沉幽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颇有余音袅袅、意味深沉之感。

(四)满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满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三类,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三种,内容有劳动歌、情歌、婚礼歌、祝寿歌、摇篮歌等。有的演唱用满语,有的汉语和满汉语兼用。大都为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和的形式。

(1)满族民歌旋律简单,原始性强,“四声音列”运用较多

满族民歌结构简单、旋律简单、原始性强,其中宫、商、角“三音列”占有重要地位,最常见的是以“三音列”为骨干音的“四声音列”构成的乐曲,其次是以“三音列”为骨干音的五声或六声音列构成的乐曲。满族民歌中多采用三声、四声的调式音阶,有时也有二声调式音阶的出现。(www.chuimin.cn)

(2)满族民歌调式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双重性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调式的三度音。满族民歌中所用的调式,以宫、商两种调式为多,羽调式和角调式次之,徵调式则很少使用。另外,还有一种以“徵升宫音”为主音的调式。满族民歌的音域很窄,各音调大都是以三音小组为骨干向上或向下扩充一至两个音而构成的满族民歌中常用徵升音,如介于宫音与升宫音之间的音即徵升宫音,介于清角与变徵音之间的音即徵升清角音,介于徵音与升徵音之间的音——徵升徵音。

(3)节拍形式灵活多变

节拍形式主要以散拍子和四二拍为主,其他节拍的满族民歌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古老的满族音乐的特点和魅力,作品具有跳跃性,有欢快、果敢、热烈的气氛,主要是因为四二拍的强弱律动是“强弱强弱”的循环,一强一弱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一首乐曲中,调式的主音,最高音、最低音的使用位置,常是分散而有周期的,满族民歌的节拍分为散板、有板、散板有板结合三类。在有板类的民歌中,节拍形式很多。满语的单词重音常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受满语发音习惯的影响,所以常出现前短后长,前紧后松的节奏型,满族艺人称之为“老三点”。

(4)旋律和曲式

满族民歌的旋律,常以级进、重复、变化重复、不完全模进等手法而展开。满族民歌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是由奇数乐句构成的非方整性的单乐段,而两乐句构成的单段体几乎见不到。

萨满音乐以商调式和宫调式较为常见,其次是角调式。曲式结构有四种,第一种为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第二种是开始时用引子,中段用上句长,下句短的单乐段,不断反复,结尾击鼓三下。第三种是类似数板式的吟诵调。第四种是近似回旋曲曲式一般音域较窄,无大跳,三音列进行较多,常以四度音为轴,多在五度内活动。

(五)满族民歌类型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放牧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著名的满族民歌有情歌、青春歌、《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婚礼歌有《阿察布密》,另外还有举行葬礼时唱的;有领有合的喜歌《拉空齐》;为老人拜寿时唱的《子孙万代歌》;山歌有《靠山调》;劳动号子有《跑南海》;牧歌有《溜响鞭》《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喜歌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反映妇女生活的有《丹查拉米》《酸枣棵棵》;儿歌有《谷草垛插镰刀》等。

(六)歌舞乐

满族人民一向能歌而且善舞,它体现在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之舞之。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

在色彩斑斓的满族歌舞中,“萨满歌舞”和“莽式空齐”最具典型,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萨满歌舞即烧香跳神歌舞,多在祭天、祭祖、还愿、庆丰收时举行。舞蹈者萨(男巫)或乌答有(女巫)戴腰铃,拿手鼓(又称抓鼓或单鼓)、铃、扎板等乐器,边击鼓,边唱边舞。这种歌舞有两种,一种是敬山林百神,音乐类似戏曲音乐中的联曲体,有独唱、对唱、领唱及齐唱等种形式,伴奏乐器主要是鼓。一种是跳家神,即祭祀天地祖先,曲调多具朗诵性,节奏平稳,有独唱、齐唱等形式,舞蹈动作简单。

从满族音乐发展的全历程可以看到社会、生产、经济、语言、习俗等文化氛围对音乐生成发展的影响,它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共性,然而满族音乐在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中,却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满族族音乐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为了生存,在世代不断与汉文化融合迈入文明社会的同时,形成民族内部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虽然如此,满族音乐却有着可观的艺术价值,并曾影响过中原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给这些音乐增添了无穷魅力,其萨满祭祀音乐是满族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世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