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心上人》《山乡》《催眠曲》等山歌,可谓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2023-11-16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元明之际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国内的达斡尔族的人口有130000人。
(一)服饰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达斡尔族保持着以皮衣为主的传统服饰文化。男子服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人们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更换不同种类的衣服。在漫冬季,男人们穿的皮袍多采用立冬至春节前后的兽皮或牲畜皮制作,春秋两季,男子们穿一种长至膝盖的皮袍,叫“哈日密”,这种皮袍采用春、夏或秋初的狍皮制作。由于缺少布匹,男子们一年四季都穿皮裤。男人们头上戴的帽子种类较多,有冬天戴的皮帽,春秋时戴的毡帽,夏天戴的草帽,见客时戴的礼帽,郑重场合戴的官帽,狩猎时戴的狍头皮帽,等等。脚穿“奇卡米”(用袍皮、鹿皮作的靴子)、“斡洛奇”(布靿布底或皮底的便靴)或靰鞡。
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为主。冬季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袜子、花鞋。年节或者喜庆时穿各色绣花的绸缎衣服,外面套的斜襟坎肩叫“奥勒情”,与清朝满族样式基本相同,内吊皮里,外加缎面。
清末以后,达斡尔族的传统狩猎经济日渐萎缩,当地的陆路交通和商品经济日渐发达,布匹绸缎得以大批量运入,皮革制品在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习俗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布匹、绸缎、棉毛制品逐渐取代了皮质服装。同时,服装的式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其日常穿的衣装鞋帽与当地其他民族大致相同。
达斡尔族服饰历史上深受周边民族的影响,长袍形制与满族旗袍相似。清末以前都穿兽皮衣服,民国以后,棉、布、绸缎长袍成为达斡尔族主要装束,立领、右衽、大襟,着皮裤或布裤,老年人欢外套坎肩。男子长袍衣领、袖口有很宽的滚边,边上绣有图案,衣领以下的右斜襟也有宽襟边,用多道浅色条布组成。束宽腰带,腰带用皮或布制成,上面挂有烟具。妇女长袍外有时加外套或坎肩,襟边、袖口、领口、下摆等处多绣精美图案,襟边袖管镶有宽窄两道边饰,上绣花纹。老年人长袍宽大,年轻人偏窄瘦。
(二)饮食
稷子(小米)、荞麦、燕麦、大麦等早熟作物达是斡尔族的早期农业主要种植作物,主食方面有面食和米食两类。米食以稷子(小米)米饭为主,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稷子用锅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敖苏莫”,是熟稷子米,饭粒大而不黏连,有糊香味,是达斡尔人的主要饭食。另一种是直接碾成米叫“希基莫”,是生稷子米,颗粒较小稍有黏性,除作干饭外可作黏粥,还可再压成面做糕点。
面食主要是荞麦面。荞麦磨成面粉后,传统的吃法是压荞面饸饹,浇野味肉汤,是最佳饮食,还可以烙苏子馅的荞面饼。荞麦磨成面粉,过箩留下的颗粒叫“尼基”,可做黏粥食用。荞麦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阿勒莫”,可以做饭食。
从民国年间开始,达斡尔人从汉族农民学会了种谷子、玉米、小麦、黄豆等农作物。早熟低产作物逐步减少,新的粮食品种不断增多。达斡尔人主食品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米、玉米、大米、白面已成为主食,吃油饼、面条、馒头、饺子等面食多了起来。传统的稷子米、荞面、燕麦、苏子等成为稀少的食品。
达斡尔族的副食品有肉类,肉食以野生的动物为主,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还喜欢吃奶制品、蔬菜和采集的山野菜比如柳蒿芽、野生的韭菜花等。达斡尔族也喜欢吃各种淡水鱼类,如鲫鱼,鲤鱼、草根、细鳞鱼、哲罗鱼、鳌花、鲟鱼、鳇鱼等。
(三)居住(www.chuimin.cn)
达斡尔族传统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是一种起脊式的、土木结构草的正房。达斡尔族的草正房以两间的居多,其次是三间的,住五间的较少。达斡尔人讲究住屋与厨房分离布局的习惯。
如果是两间房,则以西屋为居室,以东屋为厨房;如果是三间房,通常以中间屋为厨房,东西两间住人。居室内南西北三面盘有相连的火炕,俗称“弯字炕”。
达斡尔族家庭一般不设火炉,秋冬季节防寒保暖靠火炕。达斡尔人在厨房北墙处,盘有一个池式火炕,叫“额鲁格”,用来干燥粮食。达斡尔族的草正房舒适讲究,宽敞明亮,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以多窗著称。一座两间的草正房,西屋南墙有三扇窗,西墙有两扇窗,东屋房门两侧各有一扇窗,共有七扇窗。
如果是三间的草正房,通常有十一扇窗。窗多不仅扩大了采光面积,而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棚和四壁上面装饰着鸡、凤、鹌鹑以及狩猎等各种图案、剪纸,有的直接把雉羽、带花丝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四)信仰
达斡尔绝大多数人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五)节日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便开始阿涅节而忙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食品。
库木勒节,库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结队的达斡尔族男女老少,深怀感恩之心,兴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并欢歌劲舞。举行传统的体育竞赛,其乐融融。
抹黑节(阔德格·乌都日),正月十六为抹黑日,是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之一,达斡尔族的“阔德格·乌都日”来源于达斡尔族春节,达斡尔族视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节。
有关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的文章
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心上人》《山乡》《催眠曲》等山歌,可谓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2023-11-16
探究东北方言的发音规律,考证东北方言的来源,辨析东北方言的具体的语意环境,改正东北民歌的方言错误,才能更好传承东北民歌,使其永远具有那股“臭糜子味儿”,永远具有那股“苣荬菜味儿”。只有东北方言表达得准确了,才能更准确地演唱东北民歌。“语言在文化中占有极其特殊的位置,它本身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在方言研究中应该重视对方言人的心理、民俗、文化的考察”。......
2023-11-16
民歌是民族音乐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歌也影响促进了东北的二人转、东北大秧歌。它以东北民间广为流行的同名民歌《月牙五更》为主旋律,并以鲜明的关东舞蹈风格,描绘了关东大地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拼搏向上的生存意识,构成了一幅幅多彩、情趣盎然、美丽纯情的生活画卷。再一次展示了关东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2023-11-16
有文字记载的东北民歌最早的就是隋朝的民歌《芝栖》,其次是《大业长白山谣》,是明朝杨慎在《古风今谣》中的民歌,描写的是隋朝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朝鲜的战争,人们流离失所的痛苦。清朝出现了“东北大鼓”,东北大鼓很多唱段亦是东北民歌的来源;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八旗子弟中形成了“子弟书”,代表作之一是《长坂坡》。东北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同情受压迫、被剥削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爱情自由的《尼姑思凡》。......
2023-11-16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从1690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奥伦”就是一种高脚的仓库,也是鄂伦春族特有的建筑。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2023-11-16
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2008年6月7日,鄂伦春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的民歌多是以山歌即“赞达温”曲调为主。活泼、欢快的音乐,表达了鄂伦春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权利平等,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④鄂伦春民歌的曲式结构,大多数以双句问答的结构居多,包括句尾变化重复的双句结构。......
2023-11-16
满族发源于东北,满族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底层文化和基础文化。经过历代的民族融合,满族的文化和汉族的文化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独具魅力的东北地域文化,满族文化已经超越了民族界限,成为东北各族人民乐于接受的共享文化。满族文化对东北的地域风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023-11-16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东北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因此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唱二人转是所有的东北人的本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唱。东北自古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