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鄂温克族:历史、语言、服饰、饮食概述

鄂温克族:历史、语言、服饰、饮食概述

【摘要】:“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2万多。用狍皮、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妇女穿连衣裙,衣领较大,加白、黑、红色领边,前面对襟。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妇女冬夏都穿连衣裙、上身较窄,下身裙多褶宽大。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是跨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讷河市、甘南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部、莫力达瓦自治旗等地。主要居住在辉河、伊敏河、雅鲁河、阿伦河、济沁河两岸,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嫩江流域。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我国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2000年)。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元代史籍把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广大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蒙古等族都称作“林木中百姓”。明代的文献中,鄂温克人被称为“乘鹿出行的人”。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一)宗教信仰

鄂温克人是多神论的信仰,大多数人信仰萨满教。对自然崇拜。

(二)语言文字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鄂温克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2万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汉文,农业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三)服饰

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犴(驼鹿)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妇女的衣袍以布制的为主,在农区衣袍要镶边衬里,穿长袍时外面罩长、短坎肩。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妇女穿连衣裙,衣领较大,加白、黑、红色领边,前面对襟。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妇女冬夏都穿连衣裙、上身较窄,下身裙多褶宽大。已婚妇女的衣袖上缝有一寸来宽的彩布绕袖、穿有彩色布镶边的坎肩。男子的帽子呈圆锥形。顶部有红缨穗,多以蓝布为面,夏季为单布帽,冬帽用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制作。鄂温克人的皮手套多种多样,其中5指手套缝有美丽图案,很是精制。用狍、犴腿皮做的靴子,美观、防潮、轻便、耐磨,适于在山林雪地上行走,狍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妇女的衣袍以布制的为主,在农区衣袍要衬里,要镶边,穿长袍时外面罩长、短坎肩。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妇女穿连衣裙,衣领较大,加白、黑、红色领边,前面对襟。

(四)饮食

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鄂温克人还喜欢吃鹿油抹面饼。(www.chuimin.cn)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20多只羊和2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中国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脚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他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五)居住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桦皮围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围盖。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土坯盖成的潮湿“马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