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北民歌-赫哲族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

东北民歌-赫哲族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

【摘要】: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构成了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从1985年开始,在赫哲族聚居区举办“乌日贡”文体大会,1988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构成了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过去,居住在富锦市大屯以上松花江沿岸的人自称“那贝”,居住于嘎尔当至街津口村的人自称“那乃”,居住于今同江市街津口村以下至乌苏里江沿岸的人自称“那尼傲”。这三种称呼中的“那”都是“本地”“当地”之意,“乃”“贝”“尼傲”都是人之意。此外,原居住在下八岔以下地区和乌苏里江沿岸的人被称为“赫真”或“赫吉斯勒”,意为“下游人”或“东方人”,原居住于勤得利以上混同江和松花江沿岸的人还自称“奇楞”。

“赫哲”是从“赫真”变音而来,是“黑斤”“黑津”“黑金”“黑哲”“赫斤”“赫金”等名称的同音异写。“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

(一)服饰

历史上,赫哲人的服饰、被褥等用鱼、兽皮制作。居住在混同江沿岸、同江勤得利以上至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主要用狍皮、鹿皮作衣料,只有靰鞡、套裤用鱼皮。勤得利以下至混同江下游、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多以鱼皮做衣服。

布匹虽然很早就传入赫哲人地区,但真正流行于清末。“男以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鹜,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说的就是当时赫哲人的服饰状况。

过去,赫哲人的兽皮服饰主要有:狍(鹿)皮大衣,狍(鹿)皮衣、裤,狍(鹿)皮被、褥,狍头皮帽子(用整个狍子头做的帽子),手闷子,皮袜子,靰鞡等。冬季穿的衣裤用“成皮”缝制,绒毛多,皮板厚,暖和而耐用。春、夏、秋三季则穿初冬皮、大秋皮和夏季皮(红杠子皮)做成的衣裤,毛短,较凉爽。用鱼皮制作衣、套裤、靰鞡等。有的衣边饰以贝壳、铜铃、铜钱等饰件。

赫哲人的传统衣裤、鞋帽、被褥等绣有各种图案。衣领、衣襟、袖口、下摆、围裙、裤腿、帽耳、鞋面、烟荷包上绣有云纹、几何纹和各种花朵、蝴蝶等。还把鱼、兽皮剪成各种图样,再用颜料或天然植物颜料染成各种颜色缝上。尤其是妇女穿的衣服,托领、襟边、袖头、围裙上多绣或镶嵌各种云纹、花朵。过去还用鲜花颜色染于鱼兽皮衣服上,十分美观。把各种小布块剪成三角形、方形、菱形,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做成被、褥,这一习惯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以前,今人已经很少这样做了。

(二)饮食

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赫哲人的饮食分生、熟两种。生食有鲜鱼和鱼、兽肉干;熟食则有鱼毛、炖鱼、煎鱼、炸鱼、烤鱼、炖肉、炒肉、鱼肉粥等。鱼松是每餐必上的一道菜。生吃的鱼类有鲟鱼、鳇鱼、鲤鱼、白鱼、草根鱼、鲢鱼等。

赫哲族常食“杀生鱼片”,鱼被放血后,将剔下的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加适量的醋和盐。在春、夏、秋季,把活鱼和新鲜的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蘸醋、盐食用就叫“拉布特喀”;把新鲜鱼肉剔下,切成连在鱼皮上的薄片,用削尖的鲜柳条串上,放于旺火燎烧成三四分熟,蘸醋、盐食用,就叫“达勒格切”;将去皮的冻鱼削成很薄的冻鱼片(类似于刨花),蘸醋、盐水和辣椒油食用,称之为“苏日阿克”,这是下酒之佳肴。

(三)民居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简陋。临时住处有圆尖顶的撮罗子和地窨子、“温特哈”、草窝棚等。固定的住处有马架子、用草苫顶的正房。历史上的赫哲族还曾住过树屋,是巢居的痕迹。正房的东侧或西侧一般还搭建鱼楼子,存放鱼和兽肉干、粮食或其他物品。

(四)出行

赫哲人过去冬季用狗拉雪橇(拖日科衣)、滑雪板、马爬犁等;夏季用桦皮船(乌莫日沉)、舢板船、独木舟(乌同格衣)、“快马子”(威呼)等。“其快马以桦皮为之,长丈余,宽约二尺,两头渐窄,才容一人,其快如风。”(www.chuimin.cn)

狗拉雪橇少则套三四只狗,多则套几十只狗,在茫茫雪原上疾行如飞,日行百多公里,蔚为壮观。桦皮船大则需十余人划桨;轻便的如“桦皮快马”船,一人即可扛起,划行灵巧,是叉鱼和传递信息的得力助手。马是赫哲人狩猎骑乘和驮运物品不可缺少的朋友。

(五)体育活动

赫哲人有很多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人数不固定,分为两队,每人手执一根长七八尺的木杈,先由甲队将草球向乙队掷去,乙队队员举杈叉球,叉住草球则前行若干步,否则后退若干步。然后乙队发球,甲队叉球,如此反复,超过事先画定的界线,即为胜方。后来规则有所变化,以胜的次数多者为胜方,连续叉中若干次者为胜。这种游戏最初是为了训练青少年使用“激达”(扎枪)的本领。

此外,赫哲族的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还有打冰磨、射草把、叉鱼、滑雪、射箭、滑冰、赛船、骑马、赛“狗拉雪橇”、打雪仗、摔跤、拔河、“拉棍子”等。

从1985年开始,在赫哲族聚居区举办“乌日贡”文体大会,1988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在“乌日贡”大会上,不仅进行文艺演出,而且还进行射箭、“杜烈其”、叉草球、拔河、颈力、摔跤、游泳、“鹿毛球”、划船、掰手腕、叉鱼等比赛和表演。“乌日贡”大会已经成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著名品牌。

(六)节日

春节是赫哲人最重要的节日。一些人家做“吐伙宴”面饼、稠李子饼和稠粥分送与邻居们。在除夕夜,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屋内西墙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锅灶上方供奉灶神,后来房子西南外墙供天地神。

受满、汉民族的影响,赫哲人也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二月二”节、清明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等。赫哲族聚居区的赫哲族还过“乌日贡”节,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庆祝丰收,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五。

(七)婚嫁

赫哲人实行氏族外婚,即本氏族内禁止通婚,一夫一妻制,过去富户或官吏也有一夫多妻的。婚龄一般为十七八岁。

过去婚姻仪式比较简单,《西伯利东偏纪要》云:“聘娶,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亲迎。时有同妆妇女三四俱乘船至门前,走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桦皮为筐、筥、木勺。”

后来受满、汉民族影响较大,婚姻仪式趋于烦琐。改嫁不受限制,与初婚相似,但喜车无彩篷。现在,婚姻形式与汉族无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