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赫哲族叙事长诗伊玛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叙事长诗伊玛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要】:“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联合申报的“蒙古族乌力格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东北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唱长篇叙事诗、历史史诗的民歌如达斡尔族的乌钦、满族的朱春、鄂伦春族的摩苏坤、赫哲族的伊玛堪、蒙古族的乌力格尔等。民族说唱中“说部”的这些歌曲记录了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这些歌曲曲调的起伏很小,吟诵的性质强,篇幅较长,有的歌词长达数万行,需要几小时或者几天才能唱完,这些歌曲多在祭祀之日、节日或婚丧嫁娶礼仪中,由巫师或者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活化石。它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有时一唱就连续好几天,甚至十几天。

长篇讲唱文学“摩苏昆”是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的珍品。“摩苏昆”以“说”“唱”结合的形式,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和苦难的身世,可以讲唱数天或数十天。“摩苏昆”的语言流畅、押韵、精练、朴实,曲调起伏变化不大,非常悦耳动听,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韵味。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嘹亮,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仅有的一种伴奏乐器是被称作“彭努哈”或“卡木斯堪”的口弦琴,音量虽微弱,但能吹奏出各种曲调。

“乌钦”是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吟诵体韵律诗,多以四行诗为一段,讲究押头、脚二韵和句式对称,结构严谨,用词凝练简洁,吟诵起来音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乌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生产劳动的“乌钦”,如《少郎与岱夫》《在兵营》等;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乌钦”,如《酒歌》《赴甘珠尔庙会》《悔人歌》等;也有反映宗教信仰的“乌钦”,如《祭祀歌》等。“乌钦”比较全面地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达斡尔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说书”,俗称“蒙古书”“蒙古说书”“蒙古琴书”,是集蒙古说唱艺术发展之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居区,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2006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联合申报的“蒙古族乌力格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雍正年间,河北、山东连年旱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图蒙旗提出“借地养民”,于是大批黄河流域汉民进入关东蒙旗。移民带来了黄河文化,推动蒙汉文化交融,这一文化现象史称“黄河文化北移”。“黄河文化北移”使得京韵大鼓、评书、莲花落等走入大草原,并逐渐与以潮尔为伴奏的“陶力”(专门演唱英雄史诗的艺术形式)互为交融,汲取双方精华,衍化而出一种极具草原特色的曲艺形式——乌力格尔。(www.chuimin.cn)

“朱春”,是满语,汉译为戏剧,即满族戏剧之意。在黑龙江地区的个别满语区,朱春也被称为“朱赤温”。“朱春”产生于金代,是和当时大批由北宋进入金内地的文化艺术人才所形成的文化艺术氛围分不开的。《清代宫廷百戏图》中对“朱春”演出的精彩描绘,便是对当时“朱春”表演的真实记录。汉族艺术和女真族本土艺术的互相碰撞、交汇、渗透、影响,都是朱春生成的基础原因。“朱春”是曲牌连缀体形式,演出形式是一种坐唱(即所谓“坐唱而不表演”)形式的表演,有别于杂剧,“朱春”的演出规模小,应该说都是小戏,而且这种小戏也不是通常所指的小戏,而是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坐唱。“朱春”的演唱,主要是用京语区,即以都城上京会宁府(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2千米)为中心的区域的语言来演唱的,由它是在“蓬蓬歌”“倒喇”(歌舞演唱)和“莽式舞”等女真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朱春”是以“德布达利”这种满族说唱形式为基础,又吸收了“拉空齐”“莽式舞”及单鼓等满族的民歌、舞蹈艺术而形成的,得到了宫廷的确认的艺术形式。努尔哈赤登基之后,在皇宫举行庆功封赏时,请来民间艺人(满语谓之“朱春赛”)表演“朱春”,“朱春”这种表演艺术因之得以推广。“朱春”从萨满的祭祀仪式中脱胎后,吸收本族民间其他艺术,使自身不断完善,并随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大迁徙,或隐或显,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上艰难地跋涉。

清康乾年间,“朱春”从原先的坐着表演已经变成了行走表演,“朱春”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大戏,一种为小戏。小戏有拆唱“八角鼓戏”、“倒喇”演唱、“坐腔戏”、“下地戏”和“应承戏”等形式。小戏人物少,主要由两个演员演出,两个演员都是男性,分饰男女角色,很像现在的二人转,即一俊扮,一丑扮;他们出场时,是从两侧出场,边唱边舞。先唱《祭祀歌》,然后再唱有故事情节的戏,如唱《阿骨打打劫》和《搭郎》等,有乐器伴奏。

另一种是大戏,人物较多,如《清代宫廷百戏中》记载的《济尔图勃格达汗》一剧,人物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汉族谋士、海西女真首领、乌拉部首领、科尔沁首领、哈达部小贝勒、努尔哈赤之妻及其弟媳等。至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大型戏剧,人物更多,并且具有了生、旦、净、末、丑等类似京梆大戏中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