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虽然是公侯子孙,又是皇亲国戚,但是他修身好学,勤于著述,著有《典语》等。这封信是他写给子孙后人告诫他们居安思危,戒盈守谦的。陆景为了使子孙能够深刻婵地认识到荣华富贵、福祸倚伏的道理,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向子孙清晰而充分地讲述了这个道理,他还指出要“居高畏其危,处满惧其盈”,这样才能保持荣华富贵,降福子孙。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居安思危,戒盈守谦。......
2023-12-03
这四封家书都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这年九月,在王阳明五十六岁之际,朝廷让他出征思、田等地。他把家中事务委托给魏廷豹,上路后给正宪接连写了几封家书,嘱咐他家中凡百一定要听魏廷豹的决定行事。至于正宪的学业问题,王阳明则委托给了自己的高徒钱德洪和王汝中。即便如此细致安排,王阳明依然放心不下,不断询问落实情况,王阳明是一路出征,一路往家寄信。
第一封“过严滩”,第二封“过临江”,第三封“过梅岭”,王阳明都是先报平安,但其实这一路,阳明的咳嗽始终没有彻底好过。信中说完自己的行程,王阳明就是不断重复要求正宪要遵从戒谕,亲近敬信,不要荒废学业,“读书执礼,日进高明”。当他从正宪的信中得知守度不听从魏廷豹的安排,甚至直接顶撞廷豹。王阳明认为无论是非对错,仅就顶撞廷豹这一事,守度就已经是大错了。又听说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游荡奢纵,家书中王阳明让正宪带话,问守度究竟想怎样,要他自己好好反思。
王阳明一路走,一路回望,不断教诲正宪,询问家族近况,十足的操心强迫症。当信中得知正宪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王阳明觉得儿子“本领未备,恐成虚愿”。尽管表达了他的不看好,但也不拦着,劝正宪量度而行。王阳明真正在乎的是正宪的学问进展和德行修养,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多多亲近钱德洪、汝中等正直高明的人,“勉汝以德义,规汝以过失者。”有德洪和汝中对正宪时刻的勉励和规劝,王阳明相信只在这样的环境里儿子才不会跑偏,即便儿子正宪赶不上德洪他们的学养,也不用太担忧了。作为父亲的王阳明,真可谓用心良苦。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在给儿子的第四封家书中,用一个肯定句一语道破天机。心学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便是“致良知”。阳明学以良知为宗,王阳明一生讲学,虽然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大方向一直没变。早期他讲“心即理”,讲“诚意”,后又讲“克己省察”“收放心”,再讲“知行合一”,一路下来最终汇聚于“致良知”,一语洞见全体,本体论与功夫论合一。王阳明说:“某致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落实用功,负此知耳。”致良知是王阳明用大半生的性命提炼出来的口诀、心法,绝不是有口无心者皆可玩弄的套话、口号。若过滤掉其生命验证的信息、遗弃掉其中的生存智慧,白捡来似的说现成话,便辜负这圣人之学了。
家书中,王阳明把自己百死千难得来的“传家宝”——致良知,郑重地跟儿子强调,生怕正宪也轻易放过,而不去真实用功。为了让儿子对“致良知”有个体悟的抓手,他接着解释说:“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王阳明的“良知”与万物一体之“仁”是可以划等号的。良知通过诚爱恻怛直抵“仁”心,良知前冠一个“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意念的诚正及其用力过程。不但诚则明、不诚无物,而且不诚就没有力量。知行合一是训练诚意的功夫,诚了才能开觉悟性,良知即是诚意时。良知是生命本源性的知觉,是澄明的情欲,是精神的能量,也是意义通道。总体来说,良知是虚的,致良知的功夫确是实的。那么,到底如何做“致良知”的功夫?大抵可以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个“正念头”的修养功夫。用良知作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做人最怕欺心),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这就把念头端正了。念头正了,至少可以解决开头、入手问题。对于思惟修来说,正念头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念头功夫,心地法门。关键要“正念头”,王阳明现场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起心动念来针对性地指导。
其次,凛然一觉出滋味。王阳明对陈九川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觉悟性就是这诀窍的机括、开关、阀门,把握住了就能自救、自我成就,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觉悟的滋味从“提澌之沛然得力处”出。如果“忽易”,就不会得“滋味”。所谓“提澌”也叫“操持”,就是“操存舍亡”——提住觉悟性良知就存、放弃了觉悟性良知就亡(没有)。滋味则是“稳当快乐”。在儒门谱系中快乐的标兵是颜回,“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颜回有巨大的内心资源、滋味满满。念头正了,“只要在良知上着功夫”,保持这“凛然一觉”的觉悟性。点铁成金靠的是知觉性翻转,烦恼即菩提。但这“一觉”是不允许自封、口说的。口头功夫是脚不点地的,就是单凭聪明悟到此与做功夫做到此,也有天壤之别。
第三,绵密保任良知,功夫不能断。功夫一断就会被私意遮蔽。断了,就赶紧“继续旧功便是”。有一次,一个和尚问阳明禅定功夫,阳明问他:“禅家有杂、昏、惺、性四字,汝知之乎?”和尚说不知道。阳明说:“初学禅时,百念纷然杂兴,虽十年尘土之事,一时皆入心内,此谓之杂;思虑既多,莫或主宰,则一向昏了,此之谓昏;昏愦既久,稍稍渐知其非,与一一磨去,此之谓惺;尘念既去,则自然里面生出光明,始复元性,此之谓性。”[18]黄绾回忆王阳明正是这样训练他的,还让他读《坛经》。欧阳德回忆先师说过:“致知存乎心悟。”王阳明说圣人就是能够保全良知的人。学人即是学做圣人,学做圣人并不难,“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良知是心印。阳明说:“功夫节次”没有别的奥妙,就是保持“致良知的主宰不息”[19]。
第四,“事上为学”忍耐着做。禅宗讲究一个“那边会了,来这边践履”(南泉普愿禅师),王阳明最为典型。高僧往往不理尘世俗务,只有气节难有功业,只有高远意境难以救时济世,阳明明确地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20]。王阳明的公式是:致良知就是格物。譬如,审案子,“不可因其应对无状,就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词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就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曲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毀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便是著空。”[21]王阳明说:这样在格物上用功,是“有根本的学问”,流行的儒学让人到事事物物上去讨寻,是“无根本的学问”,没根的终须放倒、终要憔悴。王阳明坚持在“事上磨”“忍耐着做”,最后找到“致良知”这个诀窍后大快平生,因为这样可以内外一体了:出则救时济世、致良知于现实人事,处则静养心体、致良知于心灵发育。
第五,细心知微以入德。王阳明说:“良知至微而显,故知微可与入德。唐虞授受,只是指点得一微字,《中庸》不睹不闻,以至无声无臭,中间只是发明德微字。”[22]这个“微”字,类似印顺法师说阿赖耶识只是个“细心”,细微处才是“得力处”、才出“入德”的滋味。陆九渊就是细微处忽易,才“粗”了。心学的简易直接是配置着细微入德功夫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时刻能做到“中”。良知即中庸。致良知就是“致中和”。一个人致中和了,就是君子。一个社会致中和了,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得其所,人与天地万物和谐运作,生生不息地化育生长。人要参天道,更要坚持知微入德这种“悟后修”,才能临事不乱、本能反应恰到好处,从而刻刻不离良知。王阳明一生不厌其烦地再三申说:本体境界必须靠实功夫才能达到。他教学生的时候,总是让他们从灵魂深处去“炼”良知来。
这封家书末尾,王阳明接着对儿子说:“汝在家凡百务宜守我戒谕,学做好人。”对于正宪,王阳明一直强调守戒,“学做好人”其实是阳明对他要求的最低标准。正因为了解正宪的天赋和习性,即便相信“圣人必可学而至”的王阳明,对这个过继来的儿子的期望也并非圣人,而是好人。正宪因王阳明的军功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年轻气盛,屡掀事端,王阳明死后,正宪还上演了分家的闹剧。家书中王阳明提到的聪儿是指正聪,是阳明晚年与张氏所生的儿子,后改名正亿。此时正亿刚一岁,王阳明也将他托付给魏廷豹照料。王阳明死后,他的后裔被停封、抚恤,因此正亿的童年比较坎坷。七岁时,幸亏有王阳明的学生门人帮其投奔到了南京礼部侍郎黄久庵家,才得以生活安稳。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以大学士徐阶为首的王门弟子向新登基的穆宗上书,诏赠阳明新建侯,其后裔也重行封赏恤典,正亿在四十岁时,终于继承了阳明新建伯的爵位。
【注释】
[1]严滩:今浙江桐庐县境内。
[2]魏廷豹:王阳明家的大总管。名直,字廷豹,号桂岩,浙江萧山人。他比王阳明年纪大,服膺阳明的文化,对阳明先生执弟子礼。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先生赴任两广前,委托魏廷豹照料两岁的儿子正亿,家书中王阳明也让正宪听从魏的安排行事。
[3]严州:今浙江建德市。
[4]临江:今江西樟树市临江镇。
[5]叔谦:指张元冲,王阳明的弟子,字叔谦,号浮峰。
[6]南赣:全称南赣汀漳等处地方,多省交界,古代常年有匪患,王阳明曾在此地当巡抚。(www.chuimin.cn)
[7]德洪:指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至刑部郎中,主持编写了《王阳明年谱》,参与编排了《传习录》。钱德洪是王阳明的得意弟子,也经常充当阳明的助教,王阳明出征广西,由他主持中天阁讲习。王阳明死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专心推广和传播心学。
[8]汝中:即王汝中(1498-1583),名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学者称龙溪先生。他在赴京参加殿试的路上,听到了王阳明的死讯,随即和钱德洪一起放弃考试,直奔广西料理阳明丧事,并服丧三年。后半生官场失意,专职讲学,历时四十余年,大力传播王学,是王门“浙中派”创始人。其“良知现成论”一直备受争议。
[9]姚公:即姚镆,字英之。浙江慈溪人。嘉靖四年开始任两广巡抚兼提督军务。在抚定广西卢苏、王受叛乱的行动中,被御史弹劾。朝廷让阳明先生去广西就是为了接替姚镆处置卢苏和王受的叛乱。
[10]宾州:现在的广西宾阳县。
[11]三司:明代省级行政机构设立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简称“三司”。
[12]梅岭:避暑胜地,原名飞鸿山。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二县市交界处,岭上有梅关,是广东和江西之间的重要关隘。王阳明最后回家途中,翻过梅岭关,身体就不行了,不久便离世。
[13]三水:现为广东佛山市三水区。
[14]梧州:现在的广西梧州。
[15]舍人:明代军队中等候世袭的军官子弟。
[16]平南:现在的广西平南县。
[17]田州:今天的广西田东县。
[18]束景南编撰.阳明佚文集考编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9]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0]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1]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2]束景南编撰.阳明佚文集考编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陆景虽然是公侯子孙,又是皇亲国戚,但是他修身好学,勤于著述,著有《典语》等。这封信是他写给子孙后人告诫他们居安思危,戒盈守谦的。陆景为了使子孙能够深刻婵地认识到荣华富贵、福祸倚伏的道理,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向子孙清晰而充分地讲述了这个道理,他还指出要“居高畏其危,处满惧其盈”,这样才能保持荣华富贵,降福子孙。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居安思危,戒盈守谦。......
2023-12-03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杨守敬,一名开科、恺,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陆城人。何卸任后,杨守敬复为新任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驻日期间,杨守敬于街市书店中,发现不少中国散佚古书,因无力购置,即以随带汉魏六朝碑版及古钱古印为本,访求搜购。民国4年杨守敬病逝于家乡。......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