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这封王阳明给表弟邦允的家书,谈的是为官之道。明代文官以科举考试为进身的正途,官场上普遍轻视非科举出身的人。这和我们今天依旧看重学历,看重是不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等基本是一个逻辑,绕不开的“出身论”和“血统论”。古代官员之间,通常套近乎都会先打听对方是哪一届的。同届、同乡、同门,也最容易发展成同党。非科举出身的人,官职低微,自然不容易融进那个共同圈。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这封家书是表弟上任时,王阳明的临别赠言。
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久居官场的他勉励表弟要自重,不要因为不是科举出身就自轻自贱;当珍惜这个荣誉,不要因为官职卑微就消极怠慢。官职不是科举得来,别人自然会容易轻视,因此而自轻自贱人是有的。官小,被其他人所怠慢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自甘堕落散漫的人也是有的。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自重,便是要打起精神来。自重是要当造自己命的主人翁,是赤身担当的大丈夫气概。没有自重,就会成为鲁迅口中的“虚无党”,是不可能精进求圣的。人最怕的是自暴自弃,面对轻视和怠慢,能做到“不以己悲”,不因别人的评价标准而丧失自我,反而自强不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的,乃是大丈夫。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能不断自我革新进取者,方为真英雄。英雄不问出处,在大是大非、考验来临时,方显本色。紫柏老人云:“真金须火锻,好人须境炼。”又:“人要在是非患难里滚得过……滚不过,则好人何来?”滚得过挫折和屈辱的好人,方可在这天地间直立。如是,才堪称豪杰,具圣人气象。
家书中王阳明接着说:“夫科第以致身,而恃以为暴,是厉阶也;高位以行道,而遽以媒利,是盗资也,于吾何有哉?”他在这里跟表弟强调的是当官的目的。那些科举出身的人,若将权力诉诸暴力,官职便成了祸害的根源。身居高位应该担当道义,结果却一味牟取私利,那就是成了盗贼。做这样的官,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王阳明在这里给表弟讲了一番“义利之辨”,当官不是为牟私利,而是行道义。程颐云:“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人情事变,往往出利则入义,出义则入利。天下事,义利而已。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今天的商业社会,“利”字当头,讲“义”似乎不合时宜,其实不然。今天更应该讲“义”,马云到处讲企业家精神,其实就是在呼唤“义”,呼唤企业家们的责任与担当。做企业当然要讲利,无利便无法存续,但要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则必须义利并举。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七十八岁高龄时接管日本航空公司,以零薪水出任CEO,而他拯救日航,目的是降低国人出行的成本,这是出于大义。在他的努力下,不久日航便扭亏为盈,而这带给公司员工和百姓的是大利。此大义大利,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企业家要自利,也要利他。社会上只有良知的企业多了,我们才敢放心吃,放心住。若一味利欲熏心,路只会越走越窄。天道酬勤,行大义,致良知者,方能利益众生。
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文中他勉励表弟说:“吾所谓重,吾有良贵焉耳,非矜与敖之谓也;吾所谓荣,吾职易举焉耳,非显与耀之谓也。”重什么?荣什么?其实都是价值标准的问题,是良知指引下的选择。他这里再次交代弟弟要自重自爱,而不是矜傲自大。要以尽职尽责为荣,以人显耀为耻。
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任他人如何轻慢,我只管知行合一致良知即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纯良高贵为重,把自己活明白,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以义为利,宠辱不惊。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注释】
(www.chuimin.cn)
[1]邦允:王阳明的表弟。科举不中,被任命苍峡巡检司巡检,从九品。
[2]苍峡:在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漳湖镇。
[3]致身:出自《论语》“事君能致其身”,意思是说能为君献身,后指为官。
[4]厉阶:引起祸端的意思。《诗经》云:“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5]良贵:值得称道的,纯良的高贵。语出《孟子》:“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意思是说他人给予的高贵,并非真正的高贵。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2023-11-16
交游之中,往往有以此意相讽者,皆由平日不务积徳,而徒窃虚名,遂致今日。河南新失大将,贼势愈张。宫苑内外,鼓噪火炮之声昼夜不绝,惟大风雨或疾病,乃稍息一日二日。谷、马[6]诸家,亦皆称是。曰仁考满在六月间。曰仁以盗贼难为之,故深思脱离州事。曰仁决意求南,此见亦诚是。禁中养子及小近习与大近习交构已成,祸变之兴,旦夕叵测。弟辈可使读书学道,亲农圃朴实之事,一应市嚣虚诈之徒,勿使与接。......
2023-11-16
家书开头,王阳明先是安慰徐爱,说他“年方英妙”,这次失败没必要太过遗憾,目前最需要的是好好修养道德,积累学问,以求大成。同时,遇大事,不动心,积极应对,从而自强不息。家书开头,王阳明跟徐爱强调“修德积学,以求大成”,便是要他做“厚积”的功夫,老子曰:“厚积德,则无不克。”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时期,王阳明勤学不辍,于百死千难中苦修,层层厚积,绵密保任,功夫不断,最终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侠儒。......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