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释读王阳明家书:不可夺志随事尽道

释读王阳明家书:不可夺志随事尽道

【摘要】:“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

闻人邦英、邦正兄弟俩是阳明先生的表弟,家书王阳明上来夸他们“敏而好学”,并说自己两位弟弟(守文、守章)能和他们“朝夕亲资磨励”相互砥砺精进,他非常高兴。在往来书信中,得知这两位表弟有追求圣贤学问的诚意,王阳明感到非常欣慰。寒暄过后,阳明从现实出发劝勉两位表弟说:“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有求圣之心当然是好的,但家庭贫寒,父母年事已高,怎么能不通过仕途来养家糊口呢?既求做官,而又不认真准备科举考试,这是自己不尽心尽力,却一味责怪天命,没有这样的道理。表弟们以为求圣就要远离世俗,王阳明作为兄长则劝他们先把自己安顿好,自食其力,通过举业走仕途,未尝不可。

“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这句话阳明点到了许多学子的要害处:把求学与举业分作两件事,而不能合一。求学与举业并不矛盾,全在自我把持。事事皆学问,由科举而从政,在政务上磨炼,增长见识,修养德性,不妨碍求得真学问。最怕“坐枯禅”,一味追求清净,遇事便乱,把知识学死,终究功夫不上身,死不见道。圣贤是圆融无碍的,《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个法界,是修行的四个阶段。功夫要到最后一步:事事无碍法界,任何事都透得过,毫无挂碍,才算得上成佛。我们凡人总是活在“矛盾”与“碍”中,活在自我的计算能力范围内,不断颠倒着目的与手段,又总觉得会顾此失彼,因而患得患失。唯有圣人可以打通为一,不计得失,不分彼此,真正做功夫,在事上磨炼,从而能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陈继儒说:“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行行皆可入道。曾有本畅销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讲主人公在万里骑行中参禅悟道。芸芸众生,有人以艺术悟道,有人以商业行道,大道相通,道通为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然后做什么都一样,做什么就能成什么。“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因缘不同,机遇与时代更是不同,也只有“随”着,一切随缘起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时刻刻都恰到好处,即是入道,即是中庸,即是致良知。《周易》有“随卦”,“随”是“从也”,也是选择,更是实用而恰好的智慧。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悟到、做到一个“随”字,便是领取自己的天命而有所作为。

家书中,阳明跟表弟们讲,“随”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参加科举,不妨碍求圣之路。而那些原来没有圣贤之志,虽然不参加科举,天天只谈道德,也只是得了个“务外好高”的病而已。王阳明也借用程子的话“不患妨功,惟患夺志”来告诫表弟们,参加科举不用担心其妨碍实现成功的人生,只是要当心,别把科举当目的,消磨失去了远大的志向。我们熟悉的西方圣哲,卢梭乐谱维持生计,斯宾诺莎靠磨眼镜片坚持做学问,卡夫卡一辈子也只是个写字楼小职员,卑微的现实处境,并未夺取他们的雄心壮志,更没有妨碍他们成就属于自己的伟大事业。王阳明自己是把成圣和成雄的路,合并为一了的。打仗和讲学齐头并进,在仕途上磨砺悟道,真正知行合了一,也就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这封家书最后,王阳明说:“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王阳明这里所列的“四难”“四易”,是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他在这里勉励表弟们要珍惜当下,勇于自新,以志御气,不可随波逐流,要迎难而上。求圣之路,正是向上的路。(www.chuimin.cn)

【注释】

[1]昆季:指的是长幼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2]不患妨功,惟患夺志:这是程子的话,出自《二程集》:“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意思是:准备和参加科举考试,对于一个人追求和实现远大志向并没有什么妨碍,也不耽误建功立业,真正令人担心的是把考试做官当成了最终且唯一目的,从而磨灭了志向。

[3]昆玉:对兄弟的敬称。像昆仑山的美玉一样,用于比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