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知行合一的秘密王阳明与众门人观白水,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本来打算从奉化取道赤城到黄岩与黄绾会合,再去同游天台、雁荡。徐爱与王阳明相对而坐,明天就要离开先生了,他对于“知行合一”的说法,还有些疑问要向先生请教。听说徐爱尚没有完全领会知行合一的精义,王阳明很理解,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弄懂的。......
2023-12-06
这封家书虽篇幅不长,却把王阳明心学的理论体系和盘托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既一脉相承,又相互发明。妻侄诸阳伯向阳明提出的问题是:“天下事物之理无穷,果惟致吾之良知而可尽乎?抑尚有所求于其外也乎?”致良知虽简易直接,但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是无穷的,真的只要我致良知就可以穷尽天下之理吗?除了致良知,有没有继续向外求的理?阳明的接引办法是先反问:“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心即理,即阐明了天下没有心外之性、性外之理、理外之心,心、性、理本就是一。心即理,把这个理(心)用在亲情上就是孝,用于君臣之事就是忠,用于朋友之间就是信。尽管外部的事千变万化,乃至无穷,但都是发自我这一颗心。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也就是这个意思。作为心学整个体系而言,心即理之“理”主要是天理。此心无私欲的遮蔽,即是天理,不需外头添一分。王阳明说:“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人情事变都由心而发,万法归心,强化内心的自律精神才是根本。心学要的是万物一体之仁,心即理的哲学理据是万物一体之宇宙观。
家书中王阳明说:“故以端庄静一为养心,而以学问思辨为穷理者,析心与理而为二矣。”他认为端庄静一与学问思辨是一码事,养心和穷理是一码事,不是养心的时候就没有理了,也不是穷理的时候就没有心了。端庄静一就是穷理,学问思辨就是养心。前面谈心即理,养心即是穷理,其与诚意格物,也并无二致,都是心学的必修功夫。心学是通达无碍的,王阳明这里说:“古人知行并进而收合一之功,后世之学所以分知行为先后,而不免于支离之病者也。”知与行,没有先后和分别,就看人自己“合”得好不好了。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早已清楚地解读过,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种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式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上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3]
王阳明把知行分开来解释说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只因我们常人太容易知行歧出,分别心又重,“合”起来着实不易。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知行“只是一个”。用王阳明自己后来的话说就是“知之真切笃实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便是知。”知行只是同一功夫过程的不同方面,本就一体,一分开就不是了。未行的知是闻见之知、意见之知,不是真知,不是本知。说它不是真知,因为它没有落实到你的心意里,没有体验内化了它,它就不属于你,而体验内化本身就是个知行合一。合一是合在“意”之发动,一念发动即知即行,这是知行合一的根。
这封家书最后王阳明又深入讨论了“知”与“致知”的区别。他说:“是所谓知矣,而未可以为致知也。”“知”与“致知”不可划等号。知道如何奉养父母,必是实际下了奉养的功夫,然后我的“知”才能算是真知。憨山大师云:“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知”与“致知”,其实是有着明确的检验标准的,如果知道做不到,其实还是不知道。《易经》说:“知至,至之。”知至是知道,至之,才是致良知,才是“合”了“一”。王阳明在末尾还特意强调这是儒家一贯的教法,是孔门正脉。王阳明心学的终极表达式“致良知”正是循着孔、孟、程、朱的思想脉络,找到了源头活水,继往开来再创造,冲决至今。(www.chuimin.cn)
【注释】
[1]义外:最早见于《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内心正直,做事方正。此处王阳明是援引《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意思是: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和外在表现,不全由内心。所谓“内仁外义”指内心仁慈待人重情义。韩愈《上病部礼侍郎中》中有言:“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2]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等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也不会对此感到困惑,原文出自《中庸》。
[3]王阳明著,叶圣陶点校.传习录[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8.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26.知行合一的秘密王阳明与众门人观白水,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本来打算从奉化取道赤城到黄岩与黄绾会合,再去同游天台、雁荡。徐爱与王阳明相对而坐,明天就要离开先生了,他对于“知行合一”的说法,还有些疑问要向先生请教。听说徐爱尚没有完全领会知行合一的精义,王阳明很理解,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弄懂的。......
2023-12-06
28.心中自有定盘针这时,天空飘过一朵云,将月亮遮住,天地间顿时变得暗淡下来,原来稀疏不见的星星,此时却显了出来,繁星点点,显出了夜空的神秘和深邃。听了先生对“知行合一”的阐述,徐爱心中有所省悟。知行合一,原来也是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心中清明澄澈,洞悉了事物之规律,良知本体无所遮蔽,自然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徐爱对于孟子“穷心尽性”的理论很感兴趣,这时便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了出来。......
2023-12-0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