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阳明:晦养厚积潜龙勿用

王阳明:晦养厚积潜龙勿用

【摘要】:家书第二段,王阳明跟这位妻弟讲了晦养厚积的重要性。而吐出这句光芒万丈的“致良知”,王阳明已49岁,十二年的功夫与寻找,谁说不是晦养厚积呢?没有晦养厚积,必归于庸庸众生。晦养厚积需要持续的耐心,王阳明的后半生,能大吐光芒,得益于他多年耐心地精进修行。大人物难免都有“潜龙勿用”的时期,想要一鸣惊人,飞龙在天,在“勿用”期里,必须要“善养”。

这封家书,是王阳明写给自己的妻弟诸用明的,勉励他在学业上精进。开篇王阳明便说道:“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这是王阳明对诸弟和侄子们一向的教法,君子犹道不犹贫,不患无官患无学。王阳明的曾祖王世杰跟学生说:“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中,不足言也。”这和王阳明教导弟弟们,是一个路数。不汲汲于功名,而要以圣贤自期。同时,也要能洒脱。所谓“曾点意思”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高度赞扬这种“无意必”的洒脱,阳明家族里这种超拔洒脱的家风,也是薪火相传。

家书第二段,王阳明跟这位妻弟讲了晦养厚积的重要性。王阳明对少年得志不以为然,觉得未必是好事,把精力耗费在功名上,反而误了一生。开先者谢独早,王阳明更看重的是“培根”。认为人当树立学以成圣的大目标,而要实现大志,则必经一番韬光养晦。常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王阳明能担当大任,正如是也。他入狱时精研《周易》,被贬龙场时突破生死一关,百死千难,最后养出一句“致良知”。王阳明曾多次激动地描述他一口道尽这千古圣学之秘的心情:“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也就是说自37岁龙场开窍,这“良知”已在他胸口盘桓了,当时已悟到此,只是还差一点,就为了这一点,他先是说“心即理”,后又讲“诚意”,讲“克己省察”“收放心”,讲“知行合一”。大方向、基本路数是一致的,但都不如“致良知”一语之下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方法,又简易精一。而吐出这句光芒万丈的“致良知”,王阳明已49岁,十二年的功夫与寻找,谁说不是晦养厚积呢?哲人、作家们一生创作探索,有时也只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句十年得,去繁求简。所有简易通达之学,无不经千锤百炼而来。只此“致良知”一句,我们今人切不可轻易放过或当口头禅似随意玩弄,需着实用功,体证体悟,方不辜负。

家书中王阳明接着说:“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他在《传习录》也曾说过:“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宇宙是个耗散结构,天地不聚集能量,就不能发散,何况于人?有能量的人聚多散少,有时不得已才散。而精神贫乏的人往往聚少散多,输出大于输入,终究活成一地散沙,立不起来。现代社会人贪速成,求外放,没有耐心做晦养厚积的功夫,活在“刺激—反应”链条中,外界给一个刺激,就本能做一个反应。一个欲望起来,就立马想要满足,稍微延迟一下满足都不容易,更别提为一句话辛苦十年,此非常人所不能。耐不得寂寞,只得随欲望沉浮。没有晦养厚积,必归于庸庸众生

王阳明又说:“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华而无实的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真功夫要实修,不在枝枝叶叶上纠缠,不耍花架子,心学家是抓根,抓主要矛盾。修行不讲华美,只是个求真务实。蒋介石是服膺王阳明的,执政时大谈知行合一,到处题字,搞新生活运动,到了中国台湾把台北的草山也改名叫“阳明山”,路线很华美,若论得到的果实,则不如内求心之力、活学活用的毛泽东多。伏久者飞必高,厚积才有薄发。晦养厚积需要持续的耐心,王阳明的后半生,能大吐光芒,得益于他多年耐心地精进修行。王阳明一生真正出来打仗,建功立业,加起来总共也就两年半的时间,就像战争是在等待和煎熬中决以胜负一样,王阳明也是在等待和煎熬中,领取了属于他的机会。大人物难免都有“潜龙勿用”的时期,想要一鸣惊人,飞龙在天,在“勿用”期里,必须要“善养”。孟子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而王阳明在他漫长的当“潜龙”的日子里,养出了活泼泼的心学,养出了圣雄人格,所以他是真龙。(www.chuimin.cn)

这封家书最后,王阳明又写了一段“惜阴说”。他提醒妻弟诸用明“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有着成雄成圣双重压力的王阳明,一面常感叹逝者如斯,一面“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与时间赛跑,勇猛精进。一次性的生命,让所有奋斗都带有悲凉的底色。王阳明曾说过:“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只有知道珍惜光阴,才真正明白致良知,才不会白活一场。

【注释】

[1]阶、阳:指诸用明两个儿子,长子诸阶,次子诸阳。诸阳字伯复,曾经先后到北京、南京和赣州向阳明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