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王阳明出身书香世家,家学家风在他那一辈还算兴盛。当他得知自己的四侄学业有进步,考试名列前茅,觉得这是家门幸事,高兴得睡不着觉,特写此家书予以勉励。王阳明感叹“继吾辈书香者,在尔辈矣”。
中国古代教学,尤为注重家学家风。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家风家教抓起,是很好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时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的家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古代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我们常说的世家子弟,往往也都是出自书香门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天也一样,唯有读书是相对公平的上升途径。古代在书院教育和科举精英教育下,通常也要三四代人,才能真正培养一位精神贵族。
王阳明能够成长为圣贤,也深受家风影响。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王阳明的家世,他的六祖王纲,在元末小有名气,文武全才,但避乱世,往来于山水之间,时人莫知;五祖王言达终身隐居,读书自娱;四祖王与准也是闭门力学,尽读遗书;曾祖王世杰,把两次当贡生的机会都让给别人,平时言行以古圣贤为法;祖父王伦,号竹轩,是他教育出了阳明的状元父亲王华;王华曾因读书龙泉山中,人称“龙泉先生”,生而警敏,读书过目不忘。勤学、隐逸的家风到底给了王阳明什么?其传奇光明的一生是最好的答案。
王阳明以家书传家风,他在这封信里说:“吾非徒望而辈但取青紫荣家肥身,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欺,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王阳明此言,才是贵族式的教育、以德为本的圣贤教育。在崇尚科举、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下,王阳明教导侄儿要勇于与世俗相悖,读书的真正目标是要“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这是与俗儒们观念上的根本不同。老子曰:“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世人不知贵为大患,反以为荣。爱身取贵,以致终身之累。王阳明给弟弟指明读书不是为了“荣家肥身”,而是要成圣贤,即便箪食瓢饮,也要如颜回一般,尊师重道,知礼行仁,方才是正途。同时,要敢以圣贤自期,以家国为己任。程子云:“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天下之家正,则天下治矣。”又云:“夫王者之道,修身以齐家,家正则天下治矣。正家之本,在正其身……言慎行修,则身正而家治矣……父子兄弟夫妇各得其道,则家道正矣。推一家之道,可以及天下,故家道正则天下定矣。”圣人们的家书家训,都怀揣着家国天下。王阳明书中不断鼓励弟弟要学圣贤,为家族光前裕后。
同时,王阳明也深知习俗的力量,社会风气的浸染无处不在,若无大志,人是很容易跑偏的。他打了个比方说“习俗移人,如油渍面”,即便是贤者也难免被习俗牵引。家书中王阳明借用北宋学者谢良佐[4]的家训“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来鼓励侄子,希望他能出淤泥而不染,时刻警惕德行,与朋友相尚以道,通过精进修行,不断克己省察,获得高明的智慧,从而脱凡入圣。
王阳明自己的一生,就是个不断走向高明的过程,其途径便是读书讲学。正如他在这封家书的最后所表露的“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王阳明到今天依然有如此这般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他的“宿好”——读书讲学。官场上曾有人说王阳明哪都好,就是爱讲学这毛病不好,王阳明却说其他毛病都好改,就讲学这个改不了。志在成圣的王阳明终究选择了永恒的事业,“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领兵打仗时也不废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来,王阳明也从不拒绝。剿匪平叛只是一时功绩,高明如他,最终因讲学而真正不朽。(www.chuimin.cn)
【注释】
[1]青紫:本义指高官显爵官服服饰的颜色,借指高官显贵。
[2]脱去凡近,以游高明:出自北宋学者谢良佐的家训,意为勤学精进,力争上游,脱凡入圣,以获得高明的力量。
[3]劘(mó):意为削、擦、磨。
[4]谢良佐: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师从程颢、程颐,是二程的高徒。创立上蔡学派,是心学的源头人物之一。其“格物穷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心即理”的先河。朱熹评价他:“上蔡高迈卓绝宏肆,善开发人。”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王阳明常年在外征战,他的家中事是很仰仗这位克彰太叔的。“礼”通过这种家庭角色与关系进行教养才是真诚的。作为多重关系中的家族成员,王阳明始终“不失位”。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总是勇于担当,并时刻努力践行着儒家“仁”“孝”“义”“礼”等伦理价值的最高标准,并且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理念真正落实在家庭生活中。......
2023-11-1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