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家庭和睦与邻里团结:《王阳明家书》的启示

家庭和睦与邻里团结:《王阳明家书》的启示

【摘要】: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跟弟弟说,绍兴近来多雨水,田地多半损坏。这封家书其实是封协调信,书中后半部分他委托三弟伯敬帮他出面调解朋友的家庭纠纷,期望其家族能达成和解,和睦相处。家丑不可外扬,既已沸沸扬扬,就要当心人言可畏。亲人不睦家必败,而家庭邻里若和和美美,自当万事兴。即便没当上宰相,王阳明也能教化一方,移风易俗,让乡人邻里因他的存在而亲亲相爱,这便是圣人功德。

这封家书开头,王阳明先交代了自己的近况:“腹泻不止……精神甚是困顿……”身体和精神都不佳,稍有好转便给身在余姚的弟弟写了这封信。写这封家书时,王阳明54岁了,大部分时间住在绍兴,这一年夫人诸氏离世,也是这一年,礼部尚书席书力荐阳明入阁,没有成功。王阳明终究没有当成宰相,迎来的是讲学的高峰。九月回余姚后,决定每月在龙泉寺中天阁讲学四次,十月,创立阳明书院于越城西(山阴东)。这一年他还应门人绍兴知府南大吉邀请为蕺山书院撰写《尊经阁记》,收录于《古文观止》。

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跟弟弟说,绍兴近来多雨水,田地多半损坏。他牵挂老家情况,还特意交代弟弟雨后要去余姚竹山祖坟看一圈。还说自己秋天时,要亲自回去料理。家书中,王阳明不仅惦记着自家祖坟,对家族中人也关怀备至,就连朋友的家事也牵挂在心。这封家书其实是封协调信,书中后半部分他委托三弟伯敬帮他出面调解朋友的家庭纠纷,期望其家族能达成和解,和睦相处。亲戚朋友的家事,插手即是两难。调解别人的家庭矛盾,搞不好的话,往往会落个爱管闲事的骂名,时常还两边不讨好。中国人习惯了吃瓜看戏,哪怕是自家邻里的事,能不掺合就不掺合,能不说就不说。而王阳明遇到这样的事却说:“我亦安忍坐视不一言之?”实在不忍心坐视不管,不得不说啊。

孔子说过:“可与言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该说的不说,失的是人。不该说的乱说,失的是言。智者则能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有智慧,又有着操心强迫症的王阳明在协调这场家庭纠纷时,努力做到了“不失人亦不失言”。

王阳明的方法是,先上来各打五十大板,说:“子全所处未必尽是,子良所处未必尽非。”子全也不是全对,子良也不是全错,但远近士人却都把罪过归于子良了。王阳明接着拿自己举例:“正如我家,但有小小得罪于乡里,便皆归咎于我也。此等冤屈,亦何处分诉。”王阳明感同身受地说自己家族若有得罪乡亲邻里的地方,大家肯定把责任怪到他头上,他以同理心来理解子良,并让弟弟私下里把这份理解传达给子良,但又不要告诉过多的人,低调做调解之事就行了。“石山翁于我有深爱,而子良又在道谊中”,阳明这么做,完全是依良知而行,全凭道义,也不失礼。

王阳明这封家书也是一举两得,借帮别人家断案来让弟弟们引以为戒,谨言慎行,因为好语不出门,恶言传千里。家丑不可外扬,既已沸沸扬扬,就要当心人言可畏。亲人不睦家必败,而家庭邻里若和和美美,自当万事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伦理强调的这种互系性是学以成仁的基础。王阳明的仁爱之心正是致良知之心。用良知良能去帮助朋友邻里,这是儒家不舍众生的大爱和敢于承担的勇气,这也便是“集义”,便是“养浩然正气”。(www.chuimin.cn)

君子在朝美政,在野美俗。即便没当上宰相,王阳明也能教化一方,移风易俗,让乡人邻里因他的存在而亲亲相爱,这便是圣人功德。程颐的弟子曾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圣人?程颐想了想说:“圣人也是平常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弟子不理解,心想普通人怎么能成圣?程颐说:“你只要做到在家孝敬老人,出门尊重年长的人,并关心、爱护所有的人,就是圣人了。”有诗赞曰:“圣人并非不可攀,圣人常人实平凡。学而可至达圣境,孝悌爱众成圣贤。”王阳明年轻时,在大儒娄谅那里明白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大悟之后,也坚信人人皆可成圣。他一生孝悌爱众,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种处境,都可以就地生火,照亮并温暖身边众生,为家为国,终做出一番圣贤事业。

【注释】

[1]伯敬:王守礼,王阳明叔父王衮的长子,属王阳明的三弟。

[2]八弟:王守敬,王阳明叔父王衮的幼子,较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