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被习气缠缚所致。找到病因在“习气”,阳明接下来是论证开“药方”。习气是一种自缠绕,不能自拔者则蒙蔽而不自觉,陷溺而不自知。要除习气,必须实修“克己”与“立志”等心学功夫。不实修,不除习气,功夫不上身,都是瞎忙。如此,便能不断克服习气,克己方可成己。王阳明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均来自陆象山。......
2023-11-16
这封家书开头,王阳明先交代了自己的近况:“腹泻不止……精神甚是困顿……”身体和精神都不佳,稍有好转便给身在余姚的弟弟写了这封信。写这封家书时,王阳明54岁了,大部分时间住在绍兴,这一年夫人诸氏离世,也是这一年,礼部尚书席书力荐阳明入阁,没有成功。王阳明终究没有当成宰相,迎来的是讲学的高峰。九月回余姚后,决定每月在龙泉寺中天阁讲学四次,十月,创立阳明书院于越城西(山阴东)。这一年他还应门人绍兴知府南大吉邀请为蕺山书院撰写《尊经阁记》,收录于《古文观止》。
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跟弟弟说,绍兴近来多雨水,田地多半损坏。他牵挂老家情况,还特意交代弟弟雨后要去余姚竹山祖坟看一圈。还说自己秋天时,要亲自回去料理。家书中,王阳明不仅惦记着自家祖坟,对家族中人也关怀备至,就连朋友的家事也牵挂在心。这封家书其实是封协调信,书中后半部分他委托三弟伯敬帮他出面调解朋友的家庭纠纷,期望其家族能达成和解,和睦相处。亲戚朋友的家事,插手即是两难。调解别人的家庭矛盾,搞不好的话,往往会落个爱管闲事的骂名,时常还两边不讨好。中国人习惯了吃瓜看戏,哪怕是自家邻里的事,能不掺合就不掺合,能不说就不说。而王阳明遇到这样的事却说:“我亦安忍坐视不一言之?”实在不忍心坐视不管,不得不说啊。
孔子说过:“可与言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该说的不说,失的是人。不该说的乱说,失的是言。智者则能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有智慧,又有着操心强迫症的王阳明在协调这场家庭纠纷时,努力做到了“不失人亦不失言”。
王阳明的方法是,先上来各打五十大板,说:“子全所处未必尽是,子良所处未必尽非。”子全也不是全对,子良也不是全错,但远近士人却都把罪过归于子良了。王阳明接着拿自己举例:“正如我家,但有小小得罪于乡里,便皆归咎于我也。此等冤屈,亦何处分诉。”王阳明感同身受地说自己家族若有得罪乡亲邻里的地方,大家肯定把责任怪到他头上,他以同理心来理解子良,并让弟弟私下里把这份理解传达给子良,但又不要告诉过多的人,低调做调解之事就行了。“石山翁于我有深爱,而子良又在道谊中”,阳明这么做,完全是依良知而行,全凭道义,也不失礼。
王阳明这封家书也是一举两得,借帮别人家断案来让弟弟们引以为戒,谨言慎行,因为好语不出门,恶言传千里。家丑不可外扬,既已沸沸扬扬,就要当心人言可畏。亲人不睦家必败,而家庭邻里若和和美美,自当万事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伦理强调的这种互系性是学以成仁的基础。王阳明的仁爱之心正是致良知之心。用良知良能去帮助朋友邻里,这是儒家不舍众生的大爱和敢于承担的勇气,这也便是“集义”,便是“养浩然正气”。(www.chuimin.cn)
君子在朝美政,在野美俗。即便没当上宰相,王阳明也能教化一方,移风易俗,让乡人邻里因他的存在而亲亲相爱,这便是圣人功德。程颐的弟子曾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圣人?程颐想了想说:“圣人也是平常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弟子不理解,心想普通人怎么能成圣?程颐说:“你只要做到在家孝敬老人,出门尊重年长的人,并关心、爱护所有的人,就是圣人了。”有诗赞曰:“圣人并非不可攀,圣人常人实平凡。学而可至达圣境,孝悌爱众成圣贤。”王阳明年轻时,在大儒娄谅那里明白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大悟之后,也坚信人人皆可成圣。他一生孝悌爱众,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种处境,都可以就地生火,照亮并温暖身边众生,为家为国,终做出一番圣贤事业。
【注释】
[1]伯敬:王守礼,王阳明叔父王衮的长子,属王阳明的三弟。
[2]八弟:王守敬,王阳明叔父王衮的幼子,较顽劣。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还是被习气缠缚所致。找到病因在“习气”,阳明接下来是论证开“药方”。习气是一种自缠绕,不能自拔者则蒙蔽而不自觉,陷溺而不自知。要除习气,必须实修“克己”与“立志”等心学功夫。不实修,不除习气,功夫不上身,都是瞎忙。如此,便能不断克服习气,克己方可成己。王阳明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均来自陆象山。......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