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儿子对“致良知”有个体悟的抓手,他接着解释说:“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王阳明的“良知”与万物一体之“仁”是可以划等号的。良知是生命本源性的知觉,是澄明的情欲,是精神的能量,也是意义通道。总体来说,良知是虚的,致良知的功夫确是实的。王阳明说圣人就是能够保全良知的人。王阳明的公式是:致良知就是格物。......
2023-11-16
家庭,是人在一切身份角色与关系中实现的礼的本源和必不可少的基础。汉学家安乐哲曾说:“儒家思想不是诉诸一套什么外在的‘客观性原则’,而是提倡一种人要努力活得有德行的路径,这种活法,是在家庭和人群当中的,是成就所谓人与人之间‘仁’的关系的行为。对于根植在关系中的生活整体观,如此要求人持久地修养一种审美感、道德感以至宗教感的意识,使人致力于追求对自己所做一切事业理想境界的恰当性,这是一种在自己所具有的身份角色上、各种关系上、发挥个人天赋的努力,为的是尽力达到人生之最大意义。”[3]
从儒家伦理关系角度来看王阳明这封照顾了很多人的家书,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关于孝、悌、礼、仁、义等儒家价值观的践行。王阳明说:“吾家祖父以来,世笃友爱”这种相亲相爱的家风,是最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思索和传承的。王阳明说跟老辈们相比,他们这一代友爱之风已经有些衰薄。他自己不断给家人写信,关怀诸弟、协调家中琐事,就是在努力营造那个相亲相爱的“场”,好让家族每个人能在其中感受到血缘亲情,王阳明这个大兄长就是粘合剂,写家书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有效方式。今天通信太发达了,浓情因触达的便捷而稀释,“从前慢”的家书则显得愈加珍贵。
程颐曾说:“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仁的内核是爱,家书是对亲人表达爱的方式,爱亲人便是在践行孔子奉的“仁”,将大仁大爱由家、国外延至天下,便是大丈夫之路,是圣人之路。王阳明正是走的这一路,受阳明学影响,领导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西乡隆盛,也是这一路。他在《西乡南洲翁遗训》中把这条路阐释为“敬天爱人”,这是西乡隆盛把阳明学内化后的一种创造性表达。“爱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敬天”是循着天理、天道,良知即天道,循天理便是致良知。能落实“敬天爱人”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了。今天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因读了西乡隆盛的《遗训》,被深深触动,随即把自己公司京瓷的社训改为“敬天爱人”,并一生践行之。稻盛和夫用“敬天爱人”的管理理念创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并用“良知”拯救了濒临倒闭的日航,把“大爱”传递给了数十万员工。
稻盛和夫是企业家致良知的榜样,家学家风的养成更需要榜样,身为家族中带头大哥的王阳明,一直身体力行,而他用的方式是反求诸己[4],通过反思自己,痛斥自己,从而达到劝诫诸弟的目的。这封家书中他还写道:“推己尽道,至诚恻坦之处,则其可愧可恨。”王阳明是以圣贤的标准为参照,检讨自己是否做到了真诚和悲悯,反思和检讨后,觉得自己惭愧可恨。其原因是怪自己平日“任性作事,率意行私,自以为是……”不知不觉跑偏了还不知道;自认为正直仗义,实际也放纵趋利;只看到别人不如自己而不能发现自己身上不如别人的地方也很多;只知道别人不遵守礼法,却不能察觉自己也有不遵礼制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责人则明,恕己则昏”。不能指责别人的时候明明白白,要求自己时却昏沉颠倒。
互联网和媒体的发达会激发人的指责性思维,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并非基于事实的情绪性评论与谩骂,都是以责备别人来显摆自己高明,这便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是人类的绝症之一,更是东方主体哲学的“天花”——不自信其心就不会向往那绝对的善,太自信其心就必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就是孔子坚决反对的“意必固我”。王阳明自己是很反感自以为是的,自以为是是自得之学的天敌。后来心学门徒也有把自以为是当成自得之学的,所谓“良知现成”就是这种口号。人难免都活在“我以为”当中,这封家书中阳明也痛思了自己的“我以为”,其目的也是让诸弟引以为戒。
“恕”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词汇,《说文解字》将“恕”解释为“仁”之最理想效果。“恕”是推己及人,也有“胸怀宽阔”与“宽容”的含义。《论语·卫灵公》中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也同样要求严以律己。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正是通过“恕”来对弟弟们进行劝勉,家书里说的“痛自刻责”是他以一种宽阔的胸怀来与诸弟同修共进,克己复礼。
王阳明是和乐坦易的,其家书给人感觉也是如沐春风,即便是批评也不会让对方感受到莫大的压力。一字一句见修养,最难的是语气的恰好。中庸的王阳明,心细如发的王阳明时刻都在考虑他者的感受。“勿谓尔兄已为不善而鄙我,勿谓而兄终不能改而弃我。”这是王阳明的自谦,也最见涵养和功力。家书里他与诸弟相互砥砺,尽管自己在东征西讨,也时刻牵挂着诸弟的学业和德行进展,盼望着归去与他们相乐共进。这封家书的最后也尽显王阳明的细心周到之处。给上伯、叔母送葛布、钱两,给弟弟们送骨筷子,还有分送给各位亲戚的家书。谁都不落下,面面俱到的阳明是行动的儒家,是仁智勇具足的侠儒。(www.chuimin.cn)
【注释】
[1]肯构:意为建造房屋,修缮改造住地。
[2]贻谋:多指父辈对子孙的教诲,训诫。
[3][美]安乐哲著,[美]孟巍隆译.儒家角色伦理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183.
[4]反求诸己:意为反躬自问、自省,严于律己。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朱熹在《孟子集注》里曾评价孔门高徒“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为了让儿子对“致良知”有个体悟的抓手,他接着解释说:“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王阳明的“良知”与万物一体之“仁”是可以划等号的。良知是生命本源性的知觉,是澄明的情欲,是精神的能量,也是意义通道。总体来说,良知是虚的,致良知的功夫确是实的。王阳明说圣人就是能够保全良知的人。王阳明的公式是:致良知就是格物。......
2023-11-16
禹治水有大功,克勤克俭,而又能敬天。孟子所论禹之行为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夏禹为中国第一个大兼爱主义家。夏殷之间,政治界之变象,莫大于汤之革命。其事虽与尊崇秩序之习惯,若不甚合。孟子论汤之放桀,谓之诛一夫。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孟子主施行仁政,系在保民,遇有残民之君,得起而诛之,其论汤亦系此旨。......
2023-11-22
就朱熹哲学而言,主敬思想无疑是其整个理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若从理论判断的角度看,朱熹之敬论何以能使良心呈现出来,也就是主敬工夫的依据问题依然存在。事实上,朱熹的敬论与其心论、性论有十分密切的理论关联。这便是继拙文之后,进而探讨朱熹敬论的一个缘起。要之,朱熹在这里阐述的核心思想是:“敬之一字”是贯穿小......
2024-04-04
据他自己说,这种“敬天”的念头来自灵光一闪的“顿悟”。[3]可见,以“敬天”为“圣门心法”,至少在“娄东四先生”这里,陆世仪是首创者,时间则在丙子之年。其二,他认为,所谓“学为圣贤”、“迁善改过”,其关键在于“持敬”。......
2023-11-28
一年到头各个节日里植物花饰精美亮丽,引人瞩目,也为专门纪念各种植物的庆典和仪式增添了华美的外表。各国的庆祝活动虽不尽相同,庆祝某一特定节日时却几乎普遍采用同一种花。植物世界还受闰年的影响,方式不为人知,各郡县的传说可以证实。圣大卫日离不开韭葱,韭葱同时也是威尔士的民族象征,有关缘由说法各异。还有人认为故事是现代编造的,因为在圣帕特里克生活经历中找不到相关记述。......
2023-10-21
论及古代中国的天人意识,人们较多关注“天人合一”。但是,实际上,汉代的天、人存在明确的界限。这显然是将人与天放在相对的位置,倡导勤勉劳作,反对懒惰倦怠。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井盐生产类型的画像砖就直观地描述了汉代开发自然资源、征服自然世界的状况,表明人类与自然是分立的双方。这表明汉代时期非常清楚一个事实,只有人类的艰辛付出,才能收获自然的馈赠。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是彼此不同、相互分立的两个方面。......
2023-08-22
才情小说家夏敬渠夏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清小说家,诸生。夏母汤氏担心夏敬渠因众人赞赏而沾沾自喜,荒废学业,力促此行。在母亲的督促下,夏敬渠启程来到京师。在京师期间,夏敬渠结识了杨名时、徐元梦、孙嘉淦。夏敬渠32岁至35岁期间,留在京师设帐讲学,讲授经、史、诗、赋及古文。此后,夏敬渠为了生计,走上了游幕生涯。当时,夏敬渠46岁,应聘担任高斌的幕宾,跟随高斌往来于江苏、安徽、河北等地。......
2023-12-02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