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阳明家书:良友砥砺,益心育人

王阳明家书:良友砥砺,益心育人

【摘要】:志向端正,则又必须有朋友相互砥砺切磋,相互熏陶浸染,才能最终有所成。“凡朋友必自我求之,自我之下,乃能有益。”这封家书中王阳明以切身经验告诉诸位弟弟,希望他们也能求得知音,相互砥砺,但要谦卑相下,这样才能从朋友身上获益。王阳明向来尊师重道,认为师友砥砺,乃能有益。谦,才能交到益友。王阳明能大吐光芒,也得益于师友之道。王阳明和湛甘泉二人的相会和讲论正符合夫子之道。

“道不孤,德有邻。”王阳明一生,广交师友。与他共赴圣学的人,成了一股改造社会的力量。他自己从朋友那里受益颇多,在这封写给诸位弟弟的家书中,王阳明重点谈的就是如何交朋友。

人为什么需要朋友砥砺?因为“人非至圣,其心不能无所系著。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常人没有圣贤的功夫,心不能无所挂碍,必有所执着。不是执着于正,则必执于邪;不执着于道德和事功,必执着于声色货利。所以必须先端正志趣,这就是之前说的立志。志向端正,则又必须有朋友相互砥砺切磋,相互熏陶浸染,才能最终有所成。佛家讲正知、正见、正思维,与阳明的立正志,可谓异曲同工。有了正知、正见、正思维,才会正受、正行、正道。立志与实现其志的过程,就是个正思维、走正道、修成正果的过程。

接下来,王阳明在家书中引用李延平的话强调“中年无朋友,几乎放倒了。”人到中年,若无二三知己相互扶持,大抵是很难持续精进的。王阳明拿自己举例子,说自己平生气质极下,有幸不至于大坏极败,多亏有朋友相互挟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长在大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自然能长得挺直。王阳明借这个典故来强调周边环境对人的重要性。王阳明从青年起就一直在遍访师友,寻觅知音,自感“受用”大于闭门读书。交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我们常说做什么事成什么人,事能不能做成,也要看跟什么人在一起。没有质量对等的友谊和理解,人人都在流浪。王阳明也曾感叹:“自予始知学,即求师于天下,而莫予悔也;求友于天下,而与予者寡矣。有求同志于天下,二三子之外,藐乎其寥寥也。”人生知己难遇,求道难,求友亦难。阳明寻找师友是为了建立起与官场相抗衡的道场,建立起一种顺我心志的社会关系系统。王阳明与湛若水的相遇,是明代思想界一大事件。王阳明对人说:“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湛若水对人说:“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相互欣赏的两人,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从已成了口耳之学的八股化了的朱子理学中突围出来,另创一种究心性命的身心之学。然后,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

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这是王阳明生前最后的诗作,感叹一生知音寥寥,大道艰辛,只求无负初心。他曾大起大落,落难发配龙场时,湛曾来相送,鼓励。若不是朋友们扶持,若不是他与湛有着光复圣学、改良社会、度化民众的初心,王阳明大可以早早隐遁山林,做个活神仙,也就不必忍辱与小人斡旋。本着经世致用、培养人才的目的,王与湛经常把自己的徒弟送给对方去调教,即便有时观点不同,但两位君子儒,始终相尚以道,彼此深刻理解。任官场沉浮,都不遗余力地带好学生,办好书院,坚守初心,为往圣继绝学,而他们的友谊也最终成了一段佳话。

“凡朋友必自我求之,自我之下,乃能有益。”这封家书中王阳明以切身经验告诉诸位弟弟,希望他们也能求得知音,相互砥砺,但要谦卑相下,这样才能从朋友身上获益。“若悻悻自高自大,胜己必不屑就,而日与污下同归矣。”如果只是一味自高自大,比自己强的,不屑与之交往,渐渐地就只能与庸众同流合污了。跟比自己高明的人交朋友,是学问进步的有效方式。王阳明曾说:“自古有志之士,未有不求助于师友。”可见朋友、道友、老师对自己实现志向的重要性。

王阳明向来尊师重道,认为师友砥砺,乃能有益。至于如何交朋友,如何相处,王阳明颇有一番心得。他在《书中天阁勉诸生》中说:“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为益。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诚,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相互谦下,以诚相感,不要有胜心,默而成之。阳明此说,可谓交朋友的至理名言。他在《传习录》里也说过:“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又曰:“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能下于人者,则心胸宽广,和光同尘者,亲近则如沐春风。切莫把自己放得太高,相互攀比吹嘘,绝非学问之道。

王阳明有言:“谦,德之柄,惟德之基。故地不谦,不足以载万物;天不谦,不足以覆万物;人不谦,不足以受天下之益。”阳明格外重视这个“谦”字,坚守谦道和谦德,是学养所致。他曾在大牢里精研《易经》,易学全部六十四卦中,唯有一个卦的六爻全是“吉”,这个卦就是“谦卦”。孔子也极为推崇此卦,赞叹道:“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人须养德、养心,以至谦谦君子。(www.chuimin.cn)

谦,才能交到益友。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封家书结尾处,阳明特意套用孔子这个择友标准,交代弟弟们“最可因石川以求直谅多闻之友,相与讲习讨论”。最好通过朝夕相处的石川太叔,多结交一些正直、诚实、知识渊博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讨论,受益无穷。青年毛泽东曾以“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张榜,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直谅多闻之士皆有来应,这是主席一生功业,光辉的起点。

王阳明能大吐光芒,也得益于师友之道。阳明是在他努力营造的论学、讲学氛围中,逐步成为心学教主的。他办书院的方式学的是孔夫子,特点是造成一种“场”,让学生们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然后启发点拨,引路确定高度。孔子确定的师友之道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王阳明和湛甘泉二人的相会和讲论正符合夫子之道。

【注释】

[1]李延平:即李桐,朱熹的老师。字愿中,宋代理学家,世称延平先生。他一生淡泊名利,好静坐,语录颇多,朱熹将其汇编成《延平问答》。

[2]蓬麻之喻: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说蓬草涨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也能自然生长得笔直坚挺。这个比喻是强调环境对事物的影响,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可以茁壮成长。

[3]直谅多闻:出自《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为,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4]置之庄岳之间:《孟子》“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意为带着楚国人的儿子,让他到齐国庄街岳里,住上几年,即便每天鞭打,强迫他说楚国话,也是徒劳无功的。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强调若无自觉性,哪怕改变环境,强迫其学习,也会是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