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
2023-11-16
王阳明的弟弟守文向阳明请教做学问的方法,王阳明强调首在立志。而究竟如何做立志的功夫,守文希望王阳明能有条理,成系统地写出来,方便他时时反观自省。还希望王阳明用词浅显一些,这样自己好理解,阳明应允。于是便有了这封分量极重的家书,不管是从研究心学的学术角度,还是从解决人生实际问题的角度,这封家书里关于立志的内容都是价值连城。
立志是王阳明教学育人的核心主题之一,追求圣学,首在立志。立志是“种根”的事,世人因循苟且,随俗习非,最终平庸地走向末流,皆是因为没有立志。他引用二程的话:“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先有成圣之志,才能与之共同求学,讲学。人若真有成圣之志,必然会思考圣人之所以是圣人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圣人的心纯粹关乎天理而没有私心杂欲吗?我若想成为圣人,也只有让自己这颗心纯然归于天理而没有私欲。“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关于“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一次在回答学生提问时曾说:“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王阳明说念念存天理,就是立志,就是“结圣胎”,让天理像圣胎一样凝聚于心,这个以天理为内容的圣胎是良心、良知。
接着往下推进,王阳明说要想“去人欲存天理”,必然要寻求“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方法在哪里?当然是要向圣人先贤学习,考证精研经典。要向先贤学习成圣的学问方法,则必须专心致志,听从前人大德的教诲,即便言有不合,也不得弃置一边,必须“从而思之”,跟随前人的学问边修行边思考。思考过后,若还是不能通达,则“又从而辨之”,在对比、考证、思辨中求解,但不能动不动就怀疑前人的经典。王阳明此套学习方法来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也将这“五之”列为学之序。“之”都可做“诚”来解,都是用“学问”来“尊德性”,都是通过学习来落实择善固执。“学”“问”“思”“辨”,是择善而为知;“笃行”,是固执而为仁;简言之,就是知行合一。知难,须做学问,须思辨博审。行更不易,须努力坚持。王阳明自己是狠狠下过“道问学”的功夫的,他本人十分尊敬朱熹,苦读理学著作,“格竹子”把自己都“格”吐血了,但最终还是发现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理有不合处,后来于百死千难中,独创心学体系。但此前下的一番苦功夫绝不可省,没有继承便没有创新。
家书中王阳明也引用《礼记》里的话“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来向弟弟守文强调尊师重道的意义。对待先贤导师和经典,若没有尊崇笃信的心,则必然会轻视慢待。严师出高徒,先生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真能如此,学问便不至于荒凉。而今日满地硕博士,成了“项目师”们的好员工。外加学生也给老师打分,雇佣关系和评价体系的畸形,师道尊严之沦丧,让国人不知敬学久矣。今天我们反观王阳明之言行,学习心学,不仅要延续自孔孟以来的师道尊严,更要慎重对待我们的国学经典。
王阳明在这封家书里认为圣贤留下来的经典,没有不教人“去人欲存天理”的。四书五经就是这样的经典,找不到入道的方法,就可到四书五经里去找。今天我们也要返本开新,回到传统文化的根上,接通今人的感觉,用好互联网时代的渠道,如此,学脉道统方可有续。我辈学人,当有此志。
立志不易,孔子尚且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谓立,是志立。十五年功夫,才完成立志。此志,我辈哪能轻易得来。今日,人常言“三十而立”是以期成家立业,然志不立,又有何业可成。即便孔子后来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认为也是“志之不逾矩也”,终身不易其志,非圣人而不能也。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而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而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在王阳明看来,关于立志,无论怎么强调其重要都不过分。志立则自然精神心思凝聚融合,抓住了根。持志如心痛,也就没有功夫说闲话了。以后一有私欲,便可第一时间察觉,自然就克己省察。但凡有一毫私欲发生,就责怪是此志不立,私欲便退。常责此志,则可以做到“不怠”“不忽”“不忿”“不贪”“不傲”“不吝”。责志之功不坠,疏忽怠慢、贪心傲慢这些毛病也就都一一克服了。用这种方法“去人欲”,犹如“烈火燎毛”,太阳一出,那些魑魅魍魉就随即消失不见了。(www.chuimin.cn)
心学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阳明一生功夫在“打通”,他龙场开窍后,翻阅五经对照,无不契合。他把这种贯通,在家书里也分享给守文,告诉他,自古圣贤因时代不同,创立的学说和教育理念名虽不同,但圣贤教化的功能和主旨是没有太大差异的。如《尚书·大禹谟》所说的“惟精惟一”,《周易》所说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提出的“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的“忠恕”,子思说的“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说的“集义”“养气”“求放心”。这段排列里,当然也可以加上阳明自己提出的“致良知”,正所谓“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大同道一。从这里我们也就明白当阳明一口说出“致良知”时,为什么称“良知”为“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了。从尧舜孔孟到阳明,这是一脉精神血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道统之一。
这封家书是王阳明文章中的名篇,他借此完成了自己的“立志说”。青年毛泽东也说过:“十年不得真理,十年无志;终身不得真理,终身无志。”所谓立志是确定意识的方向,无志之人的精神状态是低级的,因为他的意识没有方向。立志是心体的发动,也是心体圆成的奠基。心性是受自我内驱力支配的追求体系。立志就是给这个体系定个方向。身为兄长的王阳明,这封家书的目的,也就是想帮年轻的弟弟定个努力的方向。
确定努力的方向就是立志,王阳明在家书最后说:“后世大患,尤在无志”,终身学问功夫,大体也就是个立志。王阳明说立志功夫与先贤的学说,无不吻合。把立志摆得如此重要,如此高度,王阳明是希望弟弟下功夫认真体会,真实用功才好。毕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注释】
[1]程子: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奠基人。师承周敦颐,倡导“传心说”,主“诚”“敬”功夫。程颢的学说是心学的源流之一,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所创洛学学派是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学派,其理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大儒朱熹,后人并称“程朱理学”。成语程门立雪是杨时拜师程颐的典故,被称为学界佳话。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各有千秋,学术著作颇丰,有《二程集》传世。二人死后均葬于河南伊川,有二程墓保留至今。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
2023-11-1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