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
2023-11-16
给徐爱写这封家书时,王阳明四十六岁,朝廷命他巡抚南赣、汀、漳等地。他正月出发,路途遇群盗,阳明把船排成纵队,快速前进,盗贼不知虚实,犹豫出击,阳明侥幸躲过一劫。到赣州后,阳明事务繁杂,带病办公,又遭遇流贼突然攻城,仓促应对调度,赣州官兵已极为疲惫,急需招募新兵。总之,派王阳明来剿匪,是来收拾一个烂摊子,情况紧急又复杂,王阳明缺帮手,他信中委托徐爱去询问一下老家的闻人赞愿不愿意来效力,要来也得心甘情愿,如果来了不听号令,不如不来。
紧接着王阳明又在家书说了一段他从未兑现过的愿望:“过此幸无事,得地方稍定息,决须急求退。”平定南赣的匪患,就决绝地退休回家,与你共修圣学。他现在哪能料到,三个月后,徐爱就将离开这个他以极大善意对待的世界。他在这封信中说:“曰仁与吾命缘相系”,这对性命相系的师徒,正计划着他们真正的圣学事业,王阳明也把希望寄托在这位信他最深的学生身上。他还在这封家书里询问徐爱关于他们的桃花源——北海新居的经营情况。北海新居是徐爱在今浙江东苕溪买的田园宅邸,他与阳明曾约定,将来辞官后与有志于圣学的道友们在此一起修道讲学,享受归隐田园的生活。
师友聚会是提撕精神、凝聚心志、敦笃品行的人间乐事。在讲坛或书院形成一个人文精神能量场,师友相互扶持,谈性命之学,开时代风气,何等畅意。王阳明一生大力复兴书院,志在营造这样的能量场,辅斯文不坠,让圣脉相传。王阳明在世时,与他直接相关的书院就有七所,他参与创建龙岗书院、贵阳书院、南宁书院、敷文书院,主持修复濂溪书院,讲学授业于白鹿洞书院、稽山书院。此外还为平山书院、东林书院、紫阳书院、万松书院撰写过书院记,以鼓励书院教育者。书院是王阳明一生最大的作品,这个“大作品”的背后,是对师友之道这种精神场域的守护。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王阳明在这封家书里特意借陶公的典说:“旧林故渊之想,无日不切。”是为向徐爱表达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也嘱咐徐爱有空去他们的北海新居多转转,监督一下建设情况。作为诗人和学者的王阳明,书院的讲习之乐,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与他是最为相契的。隐逸是他心学的支柱之一,他的气质使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家书中他对徐爱说:“山水中须著我,风尘堆里却输侬。”一生爱山水,走到哪里都就地旅游的王阳明,在官场的风尘里始终不得逍遥。王阳明在信中连声浩叹:“如何而可,如何而可?”他多想和徐爱两人可以有千百个化身,这样就可以早早归园田居,相约讲学了。
家书中王阳明还向徐爱询问二弟的进学状况,并说:“有此好资质,当此好地步,乘此好光阴,遇此好师友,若又虚度过日,却是真虚度也。二弟勉之。”王阳明借这封家书鼓励二弟向徐爱日夜求益,切莫虚度光阴。然而世事难料,寄出这封家书的三个月后,传来徐爱的死讯,王阳明万念俱灰。圣如阳明,在命运面前有时也无可奈何。徐爱之前跟王阳明说过自己活不了多大岁数,阳明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他曾梦游衡山,梦见一个老和尚扶着他的背,对他说:“你与颜回同德。”过一会儿,又说:“也与颜回同寿。”王阳明说:“梦而已,何必当真,你也太敏感了。”怎料梦中一语成谶,师徒如今阴阳两隔。
徐爱是王阳明的颜回,是个心中贼除尽的大善人,是王学门徒中最为明诚的贤人。徐爱也是心学的活样板,最能体现王阳明教学效果的好学生。颜回死时,孔子悲痛欲绝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徐爱死后,王阳明哭得哽咽不能食,而后大放悲声:“今天,就是我回到阳明之麓,又有谁与我同志!……呜呼,徐爱一死,我余生无乐矣……天丧我!就让我死了算了,又何必丧知我最深、信我最笃的学生!我现在无复有意于人世矣。”(www.chuimin.cn)
王阳明原先想的是万一他战死沙场,让徐爱实现他的无穷之志。现在倒过来了,他得替徐爱活着。尽管这封家书里“相约北海”的梦破灭了,但王阳明的讲学事业从未放弃。在徐爱走后的日子里,王阳明越磨砺,越光芒。在他的推动下,很多民间书院得以恢复,心学的门徒也遍布天下,他终究没有辜负徐爱的遗志,他们师徒共同走向了永恒。
【注释】
[1]洪都:南昌的别称。
[2]宗贤:即黄绾,字宗贤,浙江黄岩人。王阳明在京城的道友,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辞官自修。王阳明死后,他抚养了阳明的遗孤正亿。
[3]湛元明:即湛若水,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知己、同道。是最后给阳明写墓志铭的人。号甘泉,人称甘泉先生,广东增城人,师承陈白沙。甘泉与阳明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两人也互塞徒弟。时人将“甘泉之学”与“阳明之学”并称“王湛之学”。湛甘泉和阳明一样,也是复兴书院的主要推手,晚年仍坚持讲学,门徒遍天下。著有《圣学格物通》《遵道录》《心性书》《甘泉集》等。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
2023-11-16
王阳明的妻侄之所以没有收获,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矜持,一个是学习能力。求学问当然要亲师近友,要开朗诚恳,王阳明这样一位大师近在咫尺,这位妻侄却迟迟没有主动发问,矜持是其毛病之一。由此可见,“矜”字颇不易去。一个人的人格防线,不能落在矜持上。知难,须做学问,须思辨博审。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王阳明,常在游山玩水中完成针对性的教学。王阳明在这封家书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阳伯的问题所在。......
2023-11-1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