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王阳明得知父亲的游览之乐,一面“不胜喜慰”,一面也感慨“乐事不常,人生若寄”。王阳明讲学搞的是以“乐”为本的意术教育,据学生回忆,他“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间”。龙场大悟后,王阳明正是以大洒脱的状态重返仕途。他之所以会说“乐事不常,人生若寄”,大抵是因为一次性的生命,让所有“乐”的背后,都带有不可重复的悲凉吧。后人眼中的王阳明,作为百世之师的王阳明,主要是《传习录》中的王阳明。......
2023-11-16
时隔三年,徐爱再次应考。如果说上一封家书王阳明写给徐爱是安慰、鼓励、劝诫,而这一封则尽是实用的考试方法。放在今天,凡准备大考的人,王阳明这套“方法论”依旧真实受用。心学是一门现场发挥得好不好的学问,知行一体,体用一源,尊德性与道问学并举,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落到具体事务上,无论是考试还是升堂断案,干事即是炼心,事上磨炼,心上体认,致良知的功夫不断,方才得力。
家书开篇阳明先跟徐爱讲:“君子穷达,一听于天。”考上考不上都有命运的安排,君子穷达以时,所以放松,尽人事听天命即可。但既然走上了科举之路,就安心入场,只是人生中一事而已,既来之,则安之。但如果期望一定要考上,必须考出好成绩,反而给自己带来窘迫和耻辱,这是被功名迷惑太深了。阳明以过来人的身份,先帮徐爱把境界打开。接着说“切勿以得失横在胸中,令人气馁志分,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王阳明知道经历了上次的失利,面对三年才有一次的机会,徐爱难免会在乎得失,但若把得失心横亘在胸,则现场发挥必然不好。王阳明点到这个穴位上,是要让徐爱放下杂念和执着。
放下很难,越在乎越难放下。追求什么则被什么迷惑。兢兢得失于眉睫之间,心何曾一刻自安。陈继儒说的好“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声色货利皆需放下,执着烦恼一并勾销,获得一种平和心,这样才能永远发挥得恰到好处。又如象山云:“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而然。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大。”王阳明开篇告诉徐爱:“若期在必得,以自窘辱,则大惑矣。”期在必得,便是陆象山所说的“才有一些子意”,执着于“得”,稍有意必,便“沉重”了。“轻清”“灵大”才是妙心,才能超水平发挥。
接下来的家书,我们又可见王阳明的细心处,他分别以进考场当日该如何,进场前十日当如何,进场前两日当如何,事无巨细,把所有情况都考虑了,并给予徐爱针对性的建议。首先是考场之上,一心不可三用,不能一边想着考中了怎样飞黄腾达,一边想着若落榜有何脸面见人,还一边想着考场如何遣词造句,这样是怎么都不会成功的。“只此便是执事不敬,便是人事有未尽处,虽或幸成,君子有所不贵也。”这样做事便是不敬,便是做人还不诚、修养不足,即便侥幸考上,也会被真正的君子所看不起。悬想无益,当制心一处,精力集中于考试本身,自然会有好结果。
我们常人总因无谓的想象而犯错误,徒增烦恼。当把想象注入当下,用愿望代替判断,或因过度想象而生出恐惧,都会让人寸步难行,不得洒脱。王阳明这封家书的目的就是想让徐爱轻灵、洒脱地应考。(www.chuimin.cn)
除此之外,他还向徐爱建议考前十日便要调整作息和饮食,若平日不早起,忽然早起,精神必恍惚,写作怎会文思泉涌?提前养成好的作息,临考起早就不会觉得辛苦。不要大鱼大肉,不要无节制地放纵情欲,也不要整日躺在床上,这些都令人气乱神昏,惹病上身。“务须绝饮食,薄滋味,则气自清;寡思虑,屏嗜欲,则精自明;定心气,少眠睡,则神自澄。”跟徐爱讲完上面这套静心息欲的法门后,王阳明还特意强调所有真正致力于做学问的君子,没有不是这样的。出入佛老,曾深研养生之道的王阳明,也不忘补上一段养生秘诀“勿昏睡,勿久坐”。唯有把“身”“心”都照顾好了,才能修齐治平。
在家书最后,他又跟徐爱交代了些考前读书如何避免杂乱心目,从而怡神适趣的话。王阳明常教学生静坐,收放心。这里他让徐爱要“渊默”,心中有真乐,方能与造物者游。把科举当作一场游戏,并且要快乐地玩这场游戏,王阳明这又是借老庄的路数,让徐爱卸掉所有包袱,轻装上阵。
整观王阳明这封家书,全是细微体贴的功夫,其用心用情之真,昭昭然。王阳明自己赶考时,也未必如此细致。徐爱此番考中后,第一时间便磕头拜王阳明为师,想来也就合情合理了。心学是惟精惟一之学,致广大而尽精微。王阳明之气魄胆大在战场上历历可见,其心思如发,在体贴学生、接引门人时,一目了然。后来的十余年“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徐爱在《传习录》上篇中这番描述体悟,足见阳明之学简易直接,高明精细,造诣无穷。
徐爱作为最早入门的弟子,得了王门真传。阳明与徐爱堪比孔子与颜回,颜回是孔门精神的最高体现,徐爱是阳明心学教育的活样板。这样的师徒之间,都是性命相系,心心相印,以真生命传真学问,凝结着具有精神超越性的世间真情,也共同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可惜天妒英才,徐爱也和颜回一样短命,三十六岁便撒手人寰。王阳明得知徐爱先他而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信中,王阳明得知父亲的游览之乐,一面“不胜喜慰”,一面也感慨“乐事不常,人生若寄”。王阳明讲学搞的是以“乐”为本的意术教育,据学生回忆,他“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间”。龙场大悟后,王阳明正是以大洒脱的状态重返仕途。他之所以会说“乐事不常,人生若寄”,大抵是因为一次性的生命,让所有“乐”的背后,都带有不可重复的悲凉吧。后人眼中的王阳明,作为百世之师的王阳明,主要是《传习录》中的王阳明。......
2023-11-16
志向端正,则又必须有朋友相互砥砺切磋,相互熏陶浸染,才能最终有所成。“凡朋友必自我求之,自我之下,乃能有益。”这封家书中王阳明以切身经验告诉诸位弟弟,希望他们也能求得知音,相互砥砺,但要谦卑相下,这样才能从朋友身上获益。王阳明向来尊师重道,认为师友砥砺,乃能有益。谦,才能交到益友。王阳明能大吐光芒,也得益于师友之道。王阳明和湛甘泉二人的相会和讲论正符合夫子之道。......
2023-11-16
“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事事无碍”是大境界,其难就难在这个“随事尽道”,心学强调百姓日用即为道,道是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追求圣贤之学,才是“上道”。“随事尽道”就是要把万事万物中的道打通。“随事尽道”也屡屡出现于王阳明的各种公文中,他要求部下在具体事里努力做到这一点。随才成就,随缘尽性,随事尽道。......
2023-11-16
男等安居如常,七妹当在八月,身体比常甚佳。至于粮饷之不继,马疋之乏绝,边军之日疲,流氓之愈困,殆有不可胜言者。守诚妻无可寄托,张妹夫只得自行送回。大娘子早晚无人,须搬渠来男处,将就同住。六弟闻已起程,至今尚未见到。今年造册[6],田业之下瘠者,亲戚之寄托者,惟例从刊省,拒绝之为佳。时事如此,为子孙计者,但当遗之以安,田业鲜少,为累终轻耳。因便报安,省侍未期,书毕,不胜瞻恋。......
2023-11-1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