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这封家书是王阳明写给自己的妹夫徐爱的,徐爱是王阳明入门最早、信他最深的学生。写这封信时,王阳明三十三岁,被聘为山东乡试主考官。徐爱十七岁,参加浙江乡试失利,王阳明特意写这封家书来勉励他。
家书开头,王阳明先是安慰徐爱,说他“年方英妙”,这次失败没必要太过遗憾,目前最需要的是好好修养道德,积累学问,以求大成。“寻常一第,固非仆之所望也。”普通一个中举,并不是我对你的期望。这口气不禁让人想起王阳明自己当年连考两次不中,曾说:“世人以落第为耻,吾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圣人气量。未经磨炼之人,往往内慌张而外矜持,遇考心乱,失利后更心烦气馁,觉得没脸见人。王阳明觉得考上考不上,不足为耻。若因没考上沮丧或心烦,露出一副毫无修行之态,这才是可耻的。成败得失乃是常事,关键是面对挫败,如何反应,如何扭转心态和局面。现在北方冬天每家都有暖气片,心学就像是暖气片,学习心学就是学习如何自己给自己供暖,自己左手温暖右手,自己革自己的命,即便倒霉时,也要站直了别趴下,完成自我愈疗。同时,遇大事,不动心,积极应对,从而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也是一个“厚积”出来的功夫。家书开头,王阳明跟徐爱强调“修德积学,以求大成”,便是要他做“厚积”的功夫,老子曰:“厚积德,则无不克。”圣人都是深畜厚养,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乘运而出之日,必为天下之利具。故曰“大器晚成”。
求“大成”是王阳明对徐爱的期望,家书中阳明接着鼓励说:“家父不顾众人议论选你做我的妹夫,为啥是你,定有寻常人看不透的原因,你还是要努力啊。不要以为天道无形就可欺骗,从而放纵其心,不要以为自己聪明就志向懈怠;养心修身最好的办法是追求义理,做学问最好的办法就是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要被庸俗的社会习俗转移了志向,不要被物质生活所牵引;努力效仿古圣先贤,向他们学习,千万不要觉得我说的是废话。”
想要“大成”,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必须专心致志做学问,开阔自己。必须借学问来突破,追求义理,从内集聚能量,下手处全在“道问学”的功夫。唐君毅[2]先生曾说:“一个人真能在学问上站住了,便是人世间无限的大作用,他就是一个积极的存在,就可以直上直下立于天地之间。”学问之功犹如骑马射箭,不中就是不中,不及就是不及,无便宜可讨,无方便可求,不勤加练习,不厚积,终究还是没有能量。
家书中,王阳明直言不讳地对徐爱进行鞭策和劝导,所列毛病也点到了寻常士子的痛处,对这位妹夫,王阳明可谓爱之深望之切。他向徐爱强调说“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气太容易把人引向庸俗和物欲,其手段比王阳明和徐爱那会儿也复杂得多,厉害得多,如何办呢?
王阳明给徐爱的建议是“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向圣贤榜样学习并效仿。陆九渊的观点是“要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鄙凡下处。”即必要从生命内部奋起啊。顾炎武[3]借朱熹的方法是“主敬涵养以立其本,读书穷理以致其知,身体力行以践其实,三者交修并尽。”归根都要是知行合一,学以成圣。(www.chuimin.cn)
王阳明在家书里可能觉得跟徐爱光谈这“理”还不够,他不一定能听进去,王阳明接下来便是举例论证。为了让徐爱有感觉,举的还是自家人的例子。他跟徐爱说:“看你叔叔,做学生时,也曾聪明一时,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就来,就是被荡心丧志所害。远离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而去将就世俗的标准,都是在一念之间。往事真是一面镜子,你聪明且品德淳朴,一定不会重复你叔叔那样的过错,但也不可以不谨慎啊。”
俗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阳明所举徐爱叔叔的例子,在任何时代都很多,年少聪明伶俐,崭露头角,但终无所大成。或因中途丧志,或因骄傲自满而停滞不前。王阳明年少时,也是调皮捣蛋,满脑子小聪明,也曾沉溺词章、骑射、佛老等,但终究不忘成圣之志。没有被世俗牵引,迷失于荒废之途,而是始终求高明。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时期,王阳明勤学不辍,于百死千难中苦修,层层厚积,绵密保任,功夫不断,最终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侠儒。
【注释】
[1]秋战:指乡试。因为各省选拔举人的考试在秋天举行,故也称秋试。
[2]唐君毅:新儒家代表人物,1949年在香港与钱穆共同创办新亚书院,终生致力于人文世界的重建。1958年与牟宗三、徐复观等联合署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大力弘扬新儒家思想观念。其著作有《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人生之体验》《中国哲学原论》等。他也钟情并践履阳明的精神,办书院、研究所,讲学传道,奋斗不止。牟宗三评价他是“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
[3]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字忠清,被尊称为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开清代朴学风气,也被称为清学开山始祖。学问庞杂渊博,顾曾说:“人之学问,不日进则日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早年曾领导“反清复明”运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学问亦强调经世致用,一生多次直言批评阳明心学的“末流”只顾空谈心性。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2023-11-16
交游之中,往往有以此意相讽者,皆由平日不务积徳,而徒窃虚名,遂致今日。河南新失大将,贼势愈张。宫苑内外,鼓噪火炮之声昼夜不绝,惟大风雨或疾病,乃稍息一日二日。谷、马[6]诸家,亦皆称是。曰仁考满在六月间。曰仁以盗贼难为之,故深思脱离州事。曰仁决意求南,此见亦诚是。禁中养子及小近习与大近习交构已成,祸变之兴,旦夕叵测。弟辈可使读书学道,亲农圃朴实之事,一应市嚣虚诈之徒,勿使与接。......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