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给克彰太叔写这封家书时,王阳明已经擒了宁王,立下大功。王阳明常年在外征战,他的家中事是很仰仗这位克彰太叔的。克彰是王阳明弟弟的私塾老师,王阳明对弟弟的学业尤为重视,自然对这位私塾老师也寄予厚望,希望他做好表率。克彰太叔在老家,若能教好弟弟,帮自己照顾好父亲,王阳明自然会放心许多,这么重要的一个人,他当然要多用些笔墨。
这封家书表面看是在拉家常,但从铺垫、语气、到引导规劝,都恰到好处。心学是中庸的功夫,王阳明信中极好地把握了说话尺度,细微又体贴,温而厉,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让受教者没有感到丝毫的压力。
家书开头,王阳明是句客套而鼓励的话,“日来德业想益精进”,想必你这些日子无论道德修养还是办事能力都有进步,寒暄之后,直奔主题——“但当兹末俗,其于规切警励,恐亦未免有群雌孤雄之叹,如何?”但如今这个时代的习俗末流,若谁一味劝诫、警醒、鼓励人们学好向善,恐怕也不可避免有群雌孤雄的浩叹,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大人物是不轻易把话说满、说死的。最见修养就是最后俩字“如何”,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观点,强制别人认同,而是抒发自己的感觉,问别人有没有同感。这中间细微的措辞和语气的不同,让对方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论语》里子夏曾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多变的王阳明,也是这样的君子儒。他先是站在克彰太叔的角度,对他的工作和职责表示理解,而王阳明的真实用意是:尽管习俗不美,尽管劝诫和警醒他人,会让人有孤家寡人的感觉,但还是希望你坚持这么做(毕竟我弟弟和父亲还得仰仗你来劝谏)。紧接着是拿成绩做鼓励,说自己弟弟资质平庸,教育起来肯定劳心费力,最近听闻他有一些好的转变,真是令人欣慰。这样的表达很平和,克彰太叔看了也会很舒心,很容易接受。
而接下来,是由温入厉的一转:“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意思就是,贵为人师者,要涵养化育熏陶自己的学生,自己先要真诚地以身作则,若自己做不到,恐怕难以打动自己的学生。在“诚”这个方面,是可以验证自己的师德和修养的。这几句话,是很直接、也很重的。因为前面有委婉的铺垫,到这里也就容易接受了。学生学得好不好,也要看老师尽了几分诚意,王阳明是给克彰太叔先打气,再直指问题。但也就言尽于此,他紧接着又是由厉转温,说以上这些,是顺便说说的,并不能充分表达我的意思,这是批评后的软着陆。克彰太叔读到此处,想必已经十分明白阳明的用意了。一段家书,几段起伏,所有的“小心”都带着修养和敬意,这便是儒家的“礼”。“礼”通过这种家庭角色与关系进行教养才是真诚的。
家书第二段,王阳明先是交代了自己目前的行踪,圣意难测,他刚立了大功,但献俘成了最大的难题,稍有不慎,会把自己搭进去。现实处境虽很难,但他家书里只报平安,说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请家中老小放心,不要被人迷惑动摇。严格管理好家众,洒扫门庭,清静简朴以自守,待人要谦虚卑下,做好该做的。总之一切低调行事,其他无需多虑。我儿正宪狂妄幼稚,期望您把我前面说的告之并劝导。
这封家书的后半部分,王阳明所谈皆是关于自己的父亲王华的。王阳明先说自己的不孝,父亲得了疮疾,自己却不能回来伺候,只得日夜痛苦,真是欲济无梁,欲飞无翼。只得“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还得靠克彰太叔您来宽慰家父,让他能多高兴一点。让王阳明惊骇忧心的是,他得知父亲现在还在停灵治丧的地方服孝,父亲已经75岁,本就年老多病,如此执行这些礼仪制度,恐会毁坏了身子。王阳明盼望克彰太叔好好劝劝老父亲,一定让他到室内安歇,这样晚辈好日夜照料。老人家只要游嬉宴乐,快乐舒服,这便是为子孙造福。这些话,我这当儿子的,不敢跟父亲直接说,期望太叔替我把这个意思委婉地传达给家父,必须说服他听从才算罢休,千万千万!至恳至恳!(www.chuimin.cn)
这段家书读来让人很是感动,孝顺的王阳明不敢直接进谏劝解父亲,希望克彰太叔帮忙传达。《论语》里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作为儿子对父母有进谏之则,却并不意味长辈就一定有听后辈进谏的道理。进谏是有底线的,对父亲这样的权威,不能顽固地以自己的判断与长辈抗争。所以家书中,王阳明试图通过克彰太叔来劝解自己的父亲。而他在与克彰太叔的沟通中,也始终保持着“礼”,把握着度。作为多重关系中的家族成员,王阳明始终“不失位”。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总是勇于担当,并时刻努力践行着儒家“仁”“孝”“义”“礼”等伦理价值的最高标准,并且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理念真正落实在家庭生活中。
【注释】
[1]印弟:即王守章。
[2]解囚:这里指押解宁王及叛党,发生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也据此判断此封家书写于1520年。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王阳明能够成长为圣贤,也深受家风影响。世人不知贵为大患,反以为荣。家书中王阳明借用北宋学者谢良佐[4]的家训“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来鼓励侄子,希望他能出淤泥而不染,时刻警惕德行,与朋友相尚以道,通过精进修行,不断克己省察,获得高明的智慧,从而脱凡入圣。[2]脱去凡近,以游高明:出自北宋学者谢良佐的家训,意为勤学精进,力争上游,脱凡入圣,以获得高明的力量。......
2023-11-1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其公民应该其言融融,其行范范,其德隆隆,此之谓“礼同”“大同”。在一个礼同、大同的国度里,人们往往知书、明礼。他们都知道,礼节反映着一个人的教养和文明程度,而教养恰恰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2023-11-22
◇王阳明格竹为什么会失败我们知道,人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需要不断提供原材料,加工厂才能“加工”出产品。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说起。于是,王阳明就想通过格竹来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从而获得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等知识。王阳明观竹七天,始终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我们再来看看王阳明格竹为什么不能成功。可见,王阳明正是不懂得实践能动性这一特点,导致格竹的失败。......
2023-12-04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