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是一大病,王阳明甚至觉得它是众恶之源。邹守益自我总结获贬谪“只缘轻傲二字”,王阳明鼓励他说:“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曾国藩一生在“除傲”,下过大段功夫。谦到至诚处,便是尧舜之圣。以“谦”“诚”为伴,便可“上道”。一路除去“轻傲”,便可为良知圣人。[4]温恭允塞:充满温良恭谨,德行笃实,出处同上。因此,无恤被立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
2023-11-16
这封家书,是王阳明写给他的太叔克彰的。克彰号石川,讲堂之外他是王阳明的长辈,但在讲堂上,这位有道心的太叔对王阳明执弟子礼,以弟子身份来虚心求教。在圣学与家庭伦理之间,前者更重,自然“师”更大。阳明对这位太叔的进学情况也尤为关心,家书中直言不讳的劝诫他“毋急于立论饰辞,将有外驰之病”。阳明对泛滥词章之事是很警惕的,也会对急于立言立论的学生,多加劝导。生怕他们把心放了出去,心随物转,好外而遗内。
我们常人总是被各种习气所缠,意念不专,总是向外求,而不知向内转。向内转,方是为己之学。《孟子》云“收其放心”,便是要凝聚心思,再启生命。不凝聚于内,便没有力量。学习心学,也要先向内转。陆象山[2]有言:“此道非争竞务进者能知,惟静退者可入。”又:“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劳攘,须收拾作主宰,收得精神内在。”这些语录都是教人自反,澄心内观。先把精神凝聚起来,从内在深处发出的力量才大。所有高明都需经历一番向内的沉潜,龙场静坐的王阳明如此,在英国图书馆埋头苦攻的马克思亦是如此。而今天的社会整个是“外驰”的,人心浮散,任何东西都想向外表露。发散之意重,收摄之功少。落英缤纷,都成颓败。而自二程、陆象山、王阳明都主“敬”和“静”,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除了要克彰太叔警惕“外驰”,王阳明在家书中更是针对性地解决这位道友亲戚面临的问题。先肯定他说的“善念才生,恶念又在”,足见其正在着实用功,但同时要在此处多加自省,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被习气缠缚所致。
找到病因在“习气”,阳明接下来是论证开“药方”。他先是评价现世俗儒只管做口耳之学,不知道反身克己,被习气所缠,从而不能有进步。然后,进一步挖病根,“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学人不能克服自己的毛病,使得本性被习气所埋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立志。随任习气,整日奔忙,心无定见,稀里糊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世间人大多如此。都因没有真志,真有志者,定自律克己。习气是一种自缠绕,不能自拔者则蒙蔽而不自觉,陷溺而不自知。这样的生命便会停于私见己见之中,滞于此种固结之习中,人又怎能活出精彩呢?不固结于恶习,直从生命之源上立根,英爽而畅达,即为大勇,即为有志。“志立则习气渐消”“志立则学问之功已过半矣”,王阳明最终开出的解药在“立志”。
然习气难除,犹如本性难移。没有一番痛彻反省,没有经历几轮讨真心、立真志,人还是一棵无根的芦苇,随世沉浮。要除习气,必须实修“克己”与“立志”等心学功夫。(可见拙作《王阳明的心学功夫》)
不实修,不除习气,功夫不上身,都是瞎忙。然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门学问,更是功夫,也需要持久的精进和修行来坚定其志。王阳明曾打比方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立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志气也是集义而得,有个成长、成熟的过程。(www.chuimin.cn)
王阳明十二岁那一年,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读书不以登攀仕途为目的,而当以成圣为目标。志在成圣的王阳明后来在龙场给诸生立教条时,首要的就是立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泊奔逸,何处是个头?”
一生都强调立志的阳明,对这剂针对习气的解药,是真切受用的。立志是孟子、陆九渊一再强调的“先立乎其大者”。为学是为了见性,立志是为了反身而诚、自明诚,这样开启的是根本慧命,不是鸡零狗碎的闻见之知,这样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才能找到自我的本质。如此,便能不断克服习气,克己方可成己。实现志向的过程是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把自己活明白的过程。
【注释】
[1]克彰:号石川,王阳明的太叔。听讲时就弟子列,退坐私室,行家人礼。王阳明家中事务,多依仗这位太叔。
[2]陆象山:即陆九渊,字子静,江西金溪人。宋明心学的开山祖师之一,学人称象山先生。我们常说的“陆王心学”,陆即指陆象山。他与朱熹同时代、也曾与朱熹在鹅湖书院论学,大讲“义利之辨”。王阳明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均来自陆象山。王阳明在江西当行政长官时,曾命人抚恤陆氏后人。
有关王阳明家书的文章
傲是一大病,王阳明甚至觉得它是众恶之源。邹守益自我总结获贬谪“只缘轻傲二字”,王阳明鼓励他说:“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曾国藩一生在“除傲”,下过大段功夫。谦到至诚处,便是尧舜之圣。以“谦”“诚”为伴,便可“上道”。一路除去“轻傲”,便可为良知圣人。[4]温恭允塞:充满温良恭谨,德行笃实,出处同上。因此,无恤被立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
2023-11-16
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跟弟弟说,绍兴近来多雨水,田地多半损坏。这封家书其实是封协调信,书中后半部分他委托三弟伯敬帮他出面调解朋友的家庭纠纷,期望其家族能达成和解,和睦相处。家丑不可外扬,既已沸沸扬扬,就要当心人言可畏。亲人不睦家必败,而家庭邻里若和和美美,自当万事兴。即便没当上宰相,王阳明也能教化一方,移风易俗,让乡人邻里因他的存在而亲亲相爱,这便是圣人功德。......
2023-11-16
王阳明这位表弟职务是从九品,属明代最低一级的官职。王阳明开门见山地说:“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王阳明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希望表弟你也成为这样自甘堕落的人。这封家书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义利观,更有荣辱观。王阳明最后又说“夫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纵观王阳明这封家书,既是他对弟弟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官场的行事准则。......
2023-11-16
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现属江西省的地级市。他平日为人和善,阳明念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再追究他的过错。......
2023-11-16
刘宗周把心学浓缩为两字“慎独”,一个人的时候,过滤掉所有思虑,在静中求觉悟,求灵觉。阳明给弟弟们写的多封家书里,不断强调的“诚意”“谦卑”“良知即是独知时”,与这封诗文家书中写的“忠信持谦卑”“慎独乃其基”可谓是一脉相承。阳明的意思其实就是:慎独即是致良知。“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可见慎独是直达圣贤之路的一条通道,我们切莫轻易放过。......
2023-11-16
王阳明的行履之路也一直未断异人之路帮助。阳明来这边行履是为了完成这个挪移,把人活着的支点挪移到良知地带。这就是良知修身齐家、良知治国平天下之阳明学的基本理路。阳明是说不尽的,是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些合成了一个思想家……熟读《悟真篇》、并按照其要求做工夫的王阳明在道教史上也是个话题。......
2023-11-16
乡人自绍兴来,每得大人书,知祖母康健,伯叔母在余姚皆纳福,弟辈亦平安,儿曹学业有进,种种皆有可喜。三弟所构犹极宏壮,规画得宜,吾虽未及寓目,大略可想而知。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族中诸叔父及诸弟不能尽书,皆可一一道此意。......
2023-11-16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相关推荐